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第五百七十八章 河淮驚變(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七十八章 河淮驚變(一) (1 / 3)

莫營副將姚克明提前率騎兵暗夜離營,目的之一便是為大軍撤退尋找船隻。不過他在渦河上收集到的船舶,大都是陷在河岸幹泥中被遺棄的運糧船。

當這些船舶被大群計程車卒用刀槍挖出來的時候,其適航效能明顯讓乘客們揪心。不過木船的好處就是散了也不會沉。

這些運糧船的爛船底雖然不停滲水漏水,但在士卒們輪番值守精心呵護之下,奇蹟般堅持到了目的地。

崇禎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莫崇文部前鋒遊擊將軍姚克明率兩百騎兵率先佔領了河南與南直交界的鹿邑縣。

三天後,即六月二日,經過漫長的水上漂泊,王世琮、溫如珍率莫崇文、楊國棟、馬進忠等部的官軍帶著極度疲憊與飢腸轆轆到達了亳州。

亳州與鹿邑縣同在渦河之濱,位於南直隸地界突出的西北角上。

其西六十里為鹿邑縣,北一百五十里為歸德府,東北一百三十里為夏邑縣,東一百五十里為永城縣,西南二百里為沈丘縣。

也就是說,從亳州出去,無論東、西、北三個方向,全部進入河南地界。

又過了兩天,四部基本收攏,分別集結在鹿邑縣城、亳州以及亳州的城父鎮、義門巡檢司一帶徵糧修整。

在義門寨,王世琮、溫如珍、莫崇文、楊國棟、馬進忠四人受到了老戰友、原貴州總督王三善的中軍官,貴陽解圍戰的第一功臣,現賦閒在永城老家的前副將劉超的迎接。與劉超同來的,還有劉超的弟弟劉越,團練兵五百以及兩千石珍貴無比的糧食。

……

劉超年逾六十(注一)。若論軍功資歷,連溫如珍也不敢比肩。

劉超先祖是山西人,其父來永城經商發跡,後落戶於永城西南找子營(今臥龍鄉渾河集)。

劉超早年學文,是個正宗的書生。後因落戶時間太短,社保沒交夠,劉超高考移民失敗,只好棄文從武,參加了萬曆四十年和萬曆四十六年的河南武舉考試,並且出人意料地兩奪武舉第一。

為什麼劉超會參加兩次武科鄉試,他從來不說,別人也不好問。

總之,因為高考移民失敗以及被迫從戎等不愉快的經歷,劉超這位二代永城人與盤踞永城三百年的那些富紳豪族們結下了不大不小的樑子。

奢安之亂時,永城人王三善任職黔撫,奉旨便宜行事,同鄉同邑的劉超遂為王三善之親信。

貴陽被圍,王三善分兵三路進兵。三善三善,三路進軍計劃果真大獲成功。

副使何天麟等從清江進,為右路;僉事楊世賞等從都勻(今貴州都勻)進,為左路。而王三善自領兵兩萬為中路,正當賊鋒。劉超率參將揚明揩、劉志敏、孫元謨、王建中等人,戰龍里,攻畢節,斃安邦俊、擒安邦彥之弟阿倫。貴陽圍解,劉超軍功第一,被王三善保舉為四川總兵官。

可惜,劉超的好運氣就此到頭了。

西南夷一旦反叛,平叛戰爭從來都是長期的。

貴陽大勝,王三善便頭腦發熱,以為西南夷一戰可定。保舉劉超的奏疏尚未發出,王三善便被反撲回來的叛苗活捉殺掉,劉超也跟著吃了敗仗。

從此以後,劉超在官場之路上節節敗退。

崇禎九年,朝廷對劉超立下的赫赫戰功,終於補賞了個“蔭一子外衛副千戶世襲”。總兵沒了,變成了“外衛”還加“副千戶”,也就是劉超的兒子若去上任,便可能被吏部發配偏遠之地墾邊戍邊。若不去上任,則不過是一份閒散武官的錢糧俸祿。

然而就算這份遲來的愛,劉超也無福消受:因為劉超根本沒有兒子!即便現在趕緊娶小生兒,他快六十歲的身體也不行了!

對如此荒誕的賞賜,劉超自然氣得要死,只好使出了朝廷官員跑官要官的老法子——進京活動。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