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正文 第十九章 水肥之論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正文 第十九章 水肥之論 (1 / 2)

朱平槿回到王府,已經是華燈初照的時分。李崇文已經恭候於階下。

自從節前面試透過,李崇文的好日子就回來了。正旦一早,世子府便送來了一筆節禮。不算糧食、綢緞和其他物件,光是白銀就有一百兩。這筆錢不僅可以讓他全家高高興興過個年,還足夠他全家體面開銷一整年。李崇文在世態炎涼中苦熬多年,靠著老師同學的施捨和幾個童生的學資過活,雖不致於衣不遮體,但不時也要嚐嚐別人的白眼和鄙夷。想想慘死的爹孃,又看看現在的潦倒,愁苦之中的李崇文多次起了輕生的念頭。好在他老婆懂事體貼,總是想法勸慰,他才堅持到了現在。殿上奏對時世子給他的肯定,以及接下來的慷慨接濟,使李崇文不由對朱平槿感激涕零,曾在家中大呼三聲:‘士為知己者死’!今日世子飛檄傳他,他二話不說便動身離家。從上茶的王四忠口中,他知道了世子今天買人修路填莊的事。因此他判斷,世子這麼晚把他叫來,必定與這批人的使用有關。李崇文絞盡腦汁,試圖想出一個萬全之策,好應對世子的提問。當然他最想知道的,還是朱平槿對他的使用。

朱平槿坐在東閣的桌子邊,正胡亂地往嘴裡塞點心。忸怩不安的李崇文則坐在另一邊,凳子只沾了半邊屁股。朱平槿看在眼裡,笑在心頭。突然間,食物噎住了他的喉嚨。李崇文比曹三保動作更快,已經把茶杯遞了過來。朱平槿猛灌一口,食物不情願地軟化了,順從地沿著食道滑了下去。

幾塊點心下肚,朱平槿拿起絹布抹抹嘴,對李崇文笑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本世子人前飲食,失禮之處,讓李先生見笑了!”

李崇文連忙拱手道:“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注一)?學生聽聞世子廣收饑民,不棄婦孺,人不食而己不食,真正的大仁大義,學生感佩至極!”

朱平槿擺擺手笑道:“聖賢之門,高若雲巔。本世子不過是看著饑民可憐而已。今晚請李先生,倒有一件重要之事與這些饑民有關!”

一聽正事開場,李崇文連忙坐直身體認真傾聽。朱平槿卻沒有急著將事說出來,而是回到自己的正座,又使了個手勢示意李崇文坐近些。待李崇文重新落座後,朱平槿這才皺眉道:

“上次與先生見面,先生陳說蜀人困苦,本世子亦心有慼慼焉。今日東門人市一行,見饑民眾多,更是覺得人如螻蟻命似草芥!今日先生是沒有看到,那些饑民個個面黃肌瘦……”於是朱平槿將今日所見所聞與李崇文細細講了一道。李崇文開始還保持著儀態,後來便忍不住雙淚滑落,掩面抽泣起來,曹三保在旁邊則陪著落淚。

朱平槿講著講著眼角也有點潮溼,拿衣袖擦了擦又道:“百官無能,致天下黎民生靈塗炭!想必本世子今日之所見,不過滄海一粟耳!本世子意欲拯救子民,卻是有心無力!去年本世子的俸祿三千石,朝廷倒有兩千石拖欠未發。王府陳年積貯,也是有限的很……這許多饑民要吃飯要穿衣,一年到頭不是小數。先生有何良策,還望不吝教我!”

李崇文聽到這兒,已經明白世子找他進府的原因了,連忙回道:“學生哪有什麼良策?欲使民安,不過糧食而已!”

他接著道:“民無糧則飢,國無糧則亂。節前學生上街買糧,糧價已逾二兩三錢。百姓傳言,春荒將至,糧價可能突破三兩,故而有銀之家皆在屯糧防飢……放眼大明兩直十三省,若論災荒之重,莫過於陝西和河南。學生聽聞,三秦與河南大旱無雨,草木焦黃。鬥糧數兩,仍是有價無市!”

李崇文所述之事,朱平槿知道一些歷史背景。自大航海時代來臨,因為中華的先進生產力,造成外貿連年出超。日本和南美的白銀,大量湧入中國,造成鉅額的白銀沉澱,所以中國又稱為世界白銀的黑洞。這些驟增的存量貨幣與小冰期糧食嚴重減產的背景一碰頭,便使國內糧食市場產生了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從萬曆末年開始,糧價便拼命往上漲。如目前成都府的糧價,已經比萬曆末年翻了兩個跟頭了。然而糧價的惡性通貨膨脹,也不能過分強調其負面性。由於商品糧只佔糧食總產量的一小部分,因此糧價的惡性通貨膨脹主要影響的是城裡人的生計。與少量城市人口相比,更多的人是農民,還居住在祖祖輩輩生活過的鄉村。在鄉村,農產品的商品化主要是依靠租稅的形式被迫實現的。惡性通貨膨脹對商品率很低的四川廣大農村的影響本身就不大,甚至對他們有好處。因為農民總是希望糧價上漲,用更少的糧食賣出更多的銀子來完皇糧國稅!

因此問題的關鍵,既不是什麼惡性通貨膨脹,也不是貨幣過度入超,而是全國範圍內的糧食大減產!

大減產,必然會導致大饑荒!也必然會導致大動亂!

想到這兒,朱平槿對李崇文道:“蜀地疊經喪亂,以致糧價騰貴,民不聊生。官府徵銀徵糧本世子管不著,我王府徵糧,宜用本色。本世子不日將就此上奏父王母妃!民間有諺曰,‘有糧在倉,心頭不慌’。家事如此,國事亦如此。本世子現在憂心的便是:如何增加莊子的糧食產量!不知先生有何良策?”

李崇文把腰一低道:“學生不過在鄉間教書兩三年而已,於農事只是些粗鄙見識。若說增加田畝之產出,莫若鄉下老農。不過依學生之所見,增加田畝之產出,不外乎水、肥二字!”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