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正文 第十九章 水肥之論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正文 第十九章 水肥之論 (2 / 2)

增加農業產量,水肥光熱是四大基礎條件。除此之外,種子選育、田間管理等也很重要。小冰期給農業生產帶來最大副作用,不僅有低溫凍害,而且是缺水旱災。可現在不是坐而論道的時候,而是需要人去踏踏實實的去做!

朱平槿正色道:“這些年連年乾旱,莊稼用水是個大問題!仁壽那邊的莊子,平地少,丘陵多。成都這邊的堰塘溝渠,放在丘陵不知是否好用?”

世子一開口便說在要害上,李崇文忙道:“丘陵區堰塘也是可用的。成都這邊也有些小山,堰塘就修在山間或丘頂。若遇天旱,開閘放水,借勢灌田,殊為省力。只是開挖堰塘費工費銀,倉促間很難草就。百姓平山坡為梯田,以坎為壩,冬季蓄滿雨水,春來插秧種稻,甚是方便,民間呼之曰冬水田。唯獨建坎平田,非十幾年功夫不能成之。至於那些雨少乾旱之地,學生曾求教於老農,答曰:‘可在山上打水窖’。學生去看過那水窖,腹大口小,口上有蓋,多建在山間地勢低窪之處,順地勢蓄集天上雨水。大者腹寬一丈,深兩丈,可儲水十萬斤;小者腹寬七八尺,深一丈,可儲水兩萬五千斤。以一小水窖之儲水量,即可當一壯丁下河挑水五百趟。水窖之難,難在開挖,更難在防滲水。那水窖若是幹久了,窖壁還會開裂,須得排水乾淨,以粘土夯築密實填補……”

看來李崇文的三年基層鍛鍊還是有收穫的。朱平槿點點頭道:“引泉、打井、水車、水窖、澇池、堰塘、水窖諸法,皆為保水抗旱之良策,不必拘泥一種方式,費工小而收效大者最好。山下有小河泉水之處,還可以試著築壩攔水,可得湖面數十畝。既可抗旱儲水,亦可借湖養魚,此為一舉兩得之法。不過此一種方式,耗工甚巨,需小心勘測方可為之。至於先生剛才所說水窖滲水,本世子曾聽得人說,這石膏燒成灰,拌水後抹上窖壁夯實,即可防滲水。先生不妨試試。”

朱平槿一番話不長,卻讓李崇文非常吃驚。這位弱冠之年的天潢貴胄,竟於農事如此精通,讓他完全沒想到。他本想細細請教,卻聽得世子已經轉移了話題:“冬小麥抗旱抗低溫,可試著改稻為麥。紅薯、玉米、高粱等雜糧,亦可入食。紅薯、玉米的產量甚高,先生不妨教喻鄉民,于山邊空閒處多種一些。這荒年一來,吃什麼不重要,有吃的才最重要!”

玉米又稱蜀黍,李崇文見過吃過。那紅薯為何物,李崇文卻一無所知。可是世子已經談到了積肥,李崇文連忙應了,仔細聽下去。

“先生方才言道農家積肥之重要,本世子深以為然。民家常用人畜糞便漚肥,也用草木灰、河泥堆肥,本世子這裡還有幾個法子,都是聽人說試過的好法子,先生也不妨試試。可以鮮牛糞、熟石膏粉按十比一比例,密封放置數日,兌水施用便是好肥(鈣肥)。亦可在雨季將青草、嫩綠秸稈、爛菜葉等物,鍘碎了摻入糞便、河泥入窖密封漚肥,七到十日開窖翻動一次,漚熟了也便是好肥(綠肥)。本世子未嘗做過農活,這些法子只盼先生能不恥下問於莊戶,多試勤試。如試之可成,先生於蜀地可謂一大奇功也!”

因為自己的獨特經歷,李崇文在同學中一直以通曉農事為傲,這也是舒師傅推薦他的原因之一。今天世子找他來,話雖說的客氣,但是李崇文聽了方才世子關於水肥的見解,這才明白世子並不是要向他問策,而是要他下去親自幹。於是李崇文收起了殘存的一絲驕傲,恭敬地離席拜倒:“世子心繫萬民,必為蜀藩明主。蜀地有先賢諸葛孔明,享受萬世敬仰。學生不才,當效仿先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世子有所差遣,學生萬死不辭!”

李崇文的表態讓朱平槿非常滿意,於是將他的工作安排講了出來。上月張獻忠圍攻仁壽縣時,仁壽縣城周邊幾個王莊都被張獻忠有意識地禍害了,其中有兩個莊子音訊全無。李崇文的任務就是去當這兩個莊子的莊頭,儘量收攏逃散的莊頭莊戶,安置今天買的這些草標,恢復農業生產。

特殊時期特殊政策。一應措施,自行拿捏。總之,他要爭取一年內自給自足,兩年內有所富餘,成為王莊中的模範莊。朱平槿強調,建房、水窖、積肥、開荒等事情,要利用春播前的有限時間,集中人力物力抓緊辦。此外,還要發動村民利用宅院、竹林、荒山等地,自行養雞、養鴨、養豬、養牛、養羊,儘量增加農產品數量。

最後,朱平槿嚴厲地對李崇文道:“太祖有云,‘亂世用重典’,天下流賊盜匪橫行,朝廷所設鄉老糧長,但知徵糧收稅而已,可於保鄉保民,唯屏息縮手爾!那仁壽縣尚無知縣,我王莊上下須一體聽從莊頭吩咐。凡有刁蠻惹事之徒,一律聽從莊頭處分!但是莊頭無擅殺之權,殺人需稟報於本世子!在農閒時分,莊頭還要糾集壯丁,編練行伍,防賊防盜。本世子知先生仁慈,唯恐先生有事之時心慈手軟,誤了大事,故今晚先與先生講明。”

李崇文的臉有些紅,懦弱膽小確是他的弱項。因此他躊躇半天,方才對朱平槿道:

“學生有個同學,本是將門虎子,為人豪俠仗義,沉宏有氣度。不知世子可以用否?”

注一:出自《論語•八佾》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