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過的河?不是前陣子才聽劉老爺說,臨汾的援軍就快要到了,鉅野的紅巾肯定不敢過來了麼?怎麼忽然就出現了!”
“他們這是往哪兒去啊?”
“前頭還能是哪兒?金鄉。”
“金鄉?唉,才從嘉祥逃過來。金鄉又要開戰。天下那麼大,可怎麼咱們老百姓想吃個安生飯就這麼難呢?”
說話這人是個老者,看模樣像個讀書人,衣服雖然很破爛,但是卻很乾淨。他是才從嘉祥逃出來的,投奔了本地的一個親戚。本來聽城裡計程車紳劉老爺說,臨汾的援軍快要來了,想必益都燕軍肯定不敢打過河來,以為總算可以安穩幾天了,但是卻沒料到居然這麼快,眼看就戰事又起。
唉聲嘆息的,滿面愁容。
“盛秀才,俺們家在河南有個親戚。前陣子,王老爺才帶領部隊屯駐單州的時候,俺就估計這仗早晚都會打過來,已經準備去河南投親了。你要是不嫌棄,不如就隨俺們一起去?人多了,路上也好多個照應。”
“河南?”
“是啊。現在河南不是還算太平麼?去了後,總能有口飯吃。”
盛秀才苦笑。
他不比這些村民,對天下的大勢略有了解。北方就不必說了,自年前以來,從鄧舍、察罕與孛羅的互相開戰起,戰火幾乎就波及到了河北、山東、山西,乃至陝西的各地。放眼看這北地的萬里山河,沒有一處不是在打仗。就算戰火還沒燒到的地方,為了支援前線,百姓們所受到的剝削與壓力也是越來越重。北方如此,南方難道就好麼?何嘗不也是如此!
淮西、江浙一帶的張士誠、朱元璋、陳友諒,彼此攻伐,戰無了期。福建、廣東一帶的陳友定、亦思巴奚等,也是大仗、小仗不斷。
還有四川,按說蜀中天府之國,被明玉珍佔據,外有群山為阻,內則土地肥沃,應該較為太平了吧?可一來有李思齊經多次入境交戰;二來又有安豐的李喜喜部在陝西失敗後,退入四川,便在前不久,才算是剛剛被徹底消滅。
更無須說河南。盛秀才雖不知朱元璋已發兵欲取河南,但自古中原四戰之地,即使現在還算太平,日後呢?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盛秀才長嘆一聲,說道,“亂世人間,只求一活,難過登天!”長江南北,千萬裡錦繡山川,卻竟無一個地方可供百姓立足。桃花源,桃花源,那陶淵明又怎能不寫出一篇《桃花源記》?
夜色沉沉,部隊的鉦鼓聲遠去,村中的雞、犬逐漸安靜了下來。他立在樹下,仰頭望了望夜空,群星燦爛,一彎橘黃的月,寂然無聲。不由地想起了時人高則誠的一句詩:“莫向中原嘆黍離,英雄生死系安危。”
作為一個小小的百姓,既無翻天之力,又無濟世之能,生在亂世,值此兵荒馬亂之際,也只有、也只好、也只能把生死系在某個英雄的身上了。
看見軍隊遠去,被驚醒的村民們也不再睡了,有的聚集一處,議論紛紛;有的見機快,又有親朋好友在外地的,已經開始著手收拾東西,準備逃難。盛秀才已無處可去,因為聽了那村民適才的邀請,當下也轉入房中,自去與借住的主人家商量,看看是不是跟著也一同接著再去河南。
這只是被驚擾到的一部分百姓,楊萬虎等對此自然不知,其實,即便知道了,他們又有幾個人會在乎呢?
兩刻鐘後,這四百多人出現在了金鄉城外。
探馬來報:“韃子的騎兵前鋒距我部不足二十里。”
——
1,高則誠。
《琵琶記》的作者。這句詩是詠岳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