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棣州軍,守衛棣州、保護我益都的北邊大門,並與遼東軍遙相呼應。臣以為,其實它也可以劃入右翼的範圍之內。”
“對。”
“然後是益都軍。這一支軍馬是當之無愧的主力。這場與察罕的戰事,究竟我軍能否取得最終的勝利,事實上,也全是得看此一支部隊的勝負。”
“不錯。”
“所以,臣認為,戰事發展至今,整個戰局的重點還應該是在濟寧、還應該是在益都軍。”
“嗯。”
“重點既已分明,主次既已清楚。臣的計策便就很簡單了。”
“是何計策?”
“其一,右翼方面,加緊催促陳虎、李鄴打下遼西,繼續給大都造成壓力。只要大都無兵可派,沒有兵馬可支援察罕,便就等同斷掉了察罕一臂。而我棣州方面也就會因此而高枕無憂,縱有驚擾,亦不會出現危險。”
“先生此策,是為保我益都無憂。”
“正是。棣州無憂,便是益都無憂。而只有益都無憂,才有可能取得濟寧之勝。”
“這是其一,其二是什麼?”
“其二,命令泰安、兗州、山陽湖、鉅野等各方面之我軍,併力向前,將各部境內的殘餘敵軍徹底掃除,務必爭取在察罕的援軍與王保保會師之前,把彼此的營地打通。用兵之道,最忌‘分兵敵強’。只有我前線各部彼此呼應了,才能在王保保得了援軍後仍然保持在區域性上的優勢,不致落在下風。”
“先生之言,深得我意。”
既斷定了朱元璋不會因為士誠的異動而背盟,下一步,就需要趁王保保暫時無力反擊的空隙,及時地調整前線部署,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做好準備。
——
1,胡大海喜蔣英、劉震驍勇,“留置麾下,待之不疑”。再後來,胡大海之死,也是因為蔣英和劉震。
胡大海之死在蔣英的手下,和歷史上的察罕帖木兒之死在田豐的手下有驚人的相像。察罕帖木兒也是因為待投降的田豐“不疑”而死。看來,曹操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不是隨便任何一個人就能運用得好的。
至正二十二年,二月,“吳金華苗軍元帥蔣英、劉震、李福叛,殺守臣參政胡大海及郎中王愷、總管高子玉。”
“初,大海下嚴州,震等自桐廬來降,大海喜其驍勇,留置麾下,待之不疑。至是震等謀亂,以大海遇己厚,未忍發,福曰:‘舉大事寧顧私恩乎!’眾從之,以書通衢、處苗帥李佑之等,約以二月七日同舉兵。是日,蔣英等入分省署,陽請大海觀弩於八詠樓下。大海出,將上馬,英令其黨鍾矮子跪馬前,陽訴曰:“蔣英等欲殺我。”大海未及答,反顧英,英抽出鐵錘,若擊矮子狀,因中大海腦,仆地,英即斷其首,復殺大海子關住。”
胡大海有兩子,一個被朱元璋殺,一個與胡大海一起被蔣英殺,至此,便只剩下了一個養子胡德濟。後來,明建國後,胡德濟從“大將軍徐達出定西。胡德濟軍失利,徐達斬其部將數人,械至京師。帝念舊功,釋之。復以為都指揮使,鎮陝西,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