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八卷 干戈斧鉞耀天日 57 福通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卷 干戈斧鉞耀天日 57 福通 (1 / 3)

遣使去安豐,有現成的人選,——劉福通的叔伯幼弟劉十九。

他早先本來是奉旨來益都,要求南下打徐州的,但卻被鄧舍收服了。當然,他的這個“被收服”絕不是“心服口服”,無非是因為看海東現如今比安豐更有實力,故此改換門庭而已。也無所謂,管他“口服心不服”也罷,任其“利益使然”也好,只要能對海東產生幫助,就是稱職臣子。

這就叫做“管他黑貓白貓,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不過,只派他一個人去也不行,到底並非鄧舍心腹,還需得另遣一人與之同行。

但是問題出來了,這“另遣一人”該選誰是好呢?羅國器、方補真、楊行健、鞠勝、方從哲等用慣了的諸人現下都不在益都,或者是在前線戰場、或者是尚在出使回程的路上。而留守益都的群臣裡,洪繼勳、吳鶴年、羅李郎等人又各有職責,走不開。王宗哲、章渝、趙忠、河光秀倒是閒,可要不併非心腹,要不就是能力不足,卻又是皆不堪出使的重任。

便就在鄧舍為難之時,有個好訊息送來:鞠勝回來了。

卻原來是在平定了漢陽府之亂後,姚好古認為這是一件大事,不能簡單地只呈送一份軍報就算了事,必須得有重臣親自面見鄧舍,詳細稟告。因此,就請了鞠勝回來。

有人問了:為什麼叫鞠勝回來,不叫方補真回來呢?這中間卻是存了姚好古的一層心思在。

首先,最先發現亂事的人是鞠勝,有首功;其次,面見鄧舍、奏報平亂經過是一個大大的美差。有句話不是說:“朝裡有人好做官”?當面講的功勞和寫在紙面上的功勞自然是不一樣的。姚好古和方補真的關係親密,所以請了鞠勝回去益都。一來示好鞠勝,二者表示謙讓、不居功。

姚好古是當之無愧的海東文臣中第二號人物,他又為何特意示好鞠勝呢?看重的不但有鞠勝乃是“朝臣”,平時長隨鄧舍左右;他看重的更有鞠勝“益都人”的身份。向鞠勝示好,就等同向益都派的諸臣示好。

從這一點就可看出,姚好古深諳為官之道。

人雖遠在南韓,但抓住機會,不動聲色間就給了益都群臣一個好印象。較之洪繼勳,那簡直是強得沒邊兒了。洪繼勳整天在益都,也沒見他與鞠勝、李溢、國用安等等這些益都系的文臣們拉出有什麼好交情。

有關南韓平亂,之前已有一份捷報送來益都,鄧舍略微瞭解。見鞠勝歸來,當即召見入府,又詳細詢問:“捷報上說,此次亂事牽涉甚廣。不但有漢陽府,還波及到了周邊的許多府縣。現今情況如何了?”

“奉主公令,首惡已懲。涼山君滿門抄斬,並及涉及此案、又情節嚴重者,亦一律處斬,悉數傳首南韓諸城,以儆效尤。‘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臣從漢陽府出發來益都時,局面已經漸趨穩定。”

“幕後的黑手查出來沒有?”

“涼山君確實不知情。問了他的兩個兒子,都是軟蛋。沒問幾句,還沒動刑,就全交代了。果如主公所料,幕後之人正是察罕帖木兒與韃子皇后奇氏。姚平章已張榜各邑,將韃子的陰謀公佈於眾。並按照主公吩咐,榜文的內容是用王祺的語氣來寫的。”

涼山君的兒子們打出來的旗號是“奉王祺衣帶詔”,宣稱要“恢復麗朝”,這是一個不利的輿論,必須扭轉過來。

怎麼扭轉?用王祺的語氣來寫出一道榜文,宣示南韓,說明其實他們勾結的是蒙古人,就把矛盾的焦點給轉移了。有蒙古人種種欺壓高麗人的*在前,只要把文字寫得漂亮點,完全可以激起麗人的憤慨和唾棄。

鞠勝補充說道:“當初主公不殺王祺,真明智之舉!所謂‘高瞻遠矚’,即謂此乎?果然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鄧舍一笑,說道:“我給老姚的迴文裡,特別指出,首惡固然要懲,可也不能殺得太狠。……,老姚可按此執行了麼?”

“請主公放心。姚平章為政,本就是寬猛相濟。對主公您的指示,他執行得非常好。”鞠勝的回答確實是實話,但其中亦不乏對姚好古“投桃報李”的意思在內。

鄧舍微微頷首,不再多問,話題一轉,說到了眼下,先是三言兩語便把遣人出使安豐的來龍去脈講解清楚,隨後言道:“大眼兒,我知道你跋涉數千裡,好容易才回來益都,很勞累。本該給你放個假,讓你回家好好歇歇,也多陪陪你的老父母、妻兒子女,奈何軍情如火,時間不等人。你就再辛苦一遭,這就隨劉十九同去安豐吧!如何?可好麼?”

鞠勝二話不說,跪拜在地,慨然說道:“君有命,臣豈敢辭!”

見天光近午,鄧舍留飯。飯席上,又把出使的重要意義細細給鞠勝剖明,並略問了些鞠勝巡遊各地的成果。此前,鞠勝是奉了鄧舍之命,巡遊各地傳送《令海東秀才學騎射》令旨的。成果不錯。一言帶過。

飯後,又召來劉十九,如此這般交代一番。

下午,他兩人就啟程前往安豐而去。

同時,鄧舍另外寫下了一道令旨,又選派得力精幹之人趕去遼陽送給陳虎,教他整頓軍備,限三日內開拔去遼西。這且按下不提,只說鞠勝與劉十九,也沒帶多少隨從,日夜兼程,輕騎而行,不幾天,已到了安豐。

就在安豐城門外,碰見了另一撥使者。

遠遠一看,劉十九認得旗號,勒住韁繩,停下坐騎,與鞠勝說道:“哎呀,大人請看,那撥人卻是從金陵來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