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六卷 乾坤殺氣正沉沉 51 酬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卷 乾坤殺氣正沉沉 51 酬功 (3 / 3)

顏之希,是為益都知府。察罕兵圍益都,鄧舍多次帶臣子登城,顏之希卻一次也沒有陪伴在側。並非因鄧舍忘了帶他,而是因為他肩負安撫城內的職責,實在走不開身。益都能得保全,他功不可沒。今日軍議本也要請他來的,又因忙於城內的善後,所以沒有時間前來。

洪繼勳接著說道:“不止文武齊心。三軍之將士,在此戰中亦無不盡出死力。郭從龍軍中有柳三,小小的百戶,多次來往文登、益都送信。冒以冰雪,數百里地,三天竟至。既至城外,又視數萬元軍的包圍如若無物,輕騎出入,面色徐徐,不為之變。勇壯可嘉!料來其餘諸軍之中,也定然多有此類勇武的壯士。

“臣聞:‘不以位卑而忽其功,不為爵高而忽其過。功雖小而必賞,過雖微而必責。是明主之所為也。’此戰中,總的傷亡數目現在還沒有統計出來,只益都與張歹兒兩軍,便傷亡近萬。由此可見,總的傷亡定然不小。

“故此,綜上所述,臣以為,主公若想要名符其實的酬功,章程之原則可以三條為上。首先,酬賞需重。不重,則無以撫卹此戰之慘烈。其次,酬賞需平。不平,則無以彰顯文武之忠貞。其三,酬賞需廣。不廣,則無以凝聚士卒之軍心。

“若能做到這三條,則我海東此戰儘管慘勝,主公初入中原,明智有為、獎罰得當的名聲卻必能因之而傳誦南北,稍加推動,必可由此一舉而盡得四海猛士之心並及天下智者之慕。‘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即此意也。”

洪繼勳果然不同凡響,頭一個發言,不但順著鄧舍的話語,總結出了章程的三原則,更進一步地發揮,點明瞭此次酬功的重要性,擴充了其中的政治意義。

鄧舍初入中原。雖然他在遼東威名卓著,到底隔了個渤海,又因為各地戰火阻隔的緣由,海東與內地的訊息並不暢通,除了少數人之外,大部分江南、北國的有識之士,對他的瞭解並不多。

經此益都一戰,他的名聲才算傳入北國、江南。打走察罕,可見軍功。但是欲待要逐鹿中原,只有軍功卻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得對天下人表現出來“明主”風範。怎麼表現?接下來的酬功之舉,正是個絕好的機會。

鄧舍頷首,說道:“先生之言,正合我意。”問姬宗周等人,道,“你們看呢?”諸人皆說:“洪先生高瞻遠矚,議論深刻。正該如此。”

“先生,你說酬賞之原則應有三條。從重、從平、從廣。前後兩條,我皆明白。從平,如何從平?”

洪繼勳答道:“從平,又有兩個意思。今此戰中,立功的文武皆有。不可只重戰功。內若不安,外何以禦敵?類如劉世澤、楊行健等人,或慷慨而就義,或督城而資戰,他們的功勞應該更值得重視。

“此之為文武需平。是其一也。

“臣觀主公往日的酬賞,對待立有功勞的臣下,多加官以為賞。以前,我海東行省初建,百廢待興,空缺的官職甚多,酬之為官,倒也確實應該,不以為過。但現在,有實權的官職多數皆已授出,且此番立功的文武,多數也早已位居高位。如文平章,此番率領援軍、救我益都,功實為諸將之首。然而,他已經是朝鮮分省的平章了,若按照以前的慣例,實在封無可封。臣以為,主公封賞功臣的慣例,似乎也到了該改變之時。

“前賢有言:‘官以任能,爵以酬功。’這次酬功,官爵需平,是其二也。”

文華國現為朝鮮分省的平章,誠如洪繼勳所言,鄧舍還真是沒法再升任他的官職了。何止是文華國,還有張歹兒,現為元帥,總鎮關北之地,就軍權而論,在朝鮮地面上,僅次過文華國,暫時來講,也是升無可升。其實,別說升無可升,隨著海東地盤的擴大,有些官職,特別顯職,就算可以升的,最好也是不升為好。為何?“非才則廢事,權重則難制。”

那麼,該怎麼辦?賞賜爵位。

只是,卻有一樁難處。鄧舍猶豫說道:“先生所言,雖為正理。主公卻沒與我封爵之權。”瞧了瞧堂下諸人,像突然想起了解決的辦法似的,又喜道,“是了,咱們權且先討論出一個該獎賞的名單來,然後我奏與朝廷,請主公裁決便是。甚好!甚好!便如此作為罷。哈哈。”

洪繼勳怫然不樂,亢聲說道:“主公此言差矣!”

鄧舍愕然,說道:“賞爵之議,乃先生的提議。我遵照先生的意見,做出這樣的決定。先生卻怎麼又不以為然,說不對?何出此言?”

“臣的賞爵之議,是請主公為功臣賞爵,卻並不是請安豐為功臣賞爵!”洪繼勳此言一出,堂中諸人無不色變。

鄧舍高坐堂上,觀看諸人的神色,佯笑道:“安豐為朝廷所在,加官進爵,本自朝廷出。先生之言,我殊為不解!”

“禮樂征伐,也本自該為朝廷出。察罕取田豐之濟寧諸路,復攻我海東益都等地,卻為何不見安豐有徵伐動作?豈有徵伐不管不問,由我三軍將士浴血奮戰,酬勞功勳卻出自安豐的道理?名不正,言不順。”

洪繼勳站起身,轉對堂上,目光炯炯,逼視諸臣,問道:“試請問諸公,此戰,你們是為安豐打的?抑或為海東打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