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八卷 干戈斧鉞耀天日 14 捭闔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卷 干戈斧鉞耀天日 14 捭闔 (2 / 2)

鄧舍頷首,請他繼續往下說。

方從哲接著說道:“縱觀李察罕之地,東至濟寧,西至關中,北至冀寧,南抵河南。與他接壤的諸國,分別有我海東、孛羅帖木兒,以及金陵吳國公。如果說我海東是居其首,那麼孛羅就是處其尾,而吳國公則便為抵其腹。現在的形勢是我海東與孛羅皆動,首尾呼應。李察罕濟寧、關中這兩塊兒,暫時間算是不能動了,可他卻還有河南。如果吳國公在這個時候,也突然出軍,進取河南。請問主公,察罕會將要面臨何等局勢?”

“你的意思是說?”

“說動吳國公,請他也出軍。與我海東、孛羅聯手,三家共分晉冀之地。”

饒是鄧舍、洪繼勳,聞聽此言,也是不由倒抽一口冷氣。方從哲的這個想法太大膽了。聯手三家之力,同分晉冀之地。如果真能如此,察罕再強,面對三個強敵,也是難逃覆滅。只是,洪繼勳皺起眉頭,說道:“你這個想法聽起來不錯。可是你想過沒有?我們三家有聯手的可能麼?”

便且先不說朱元璋。朱元璋西邊陳友諒、東邊張士誠,只是應付這兩個人他就已經很吃力了,頗有點自顧不暇的架勢,十有八九不會有餘力出軍河南。而且就算他有餘力,他會不會有膽子在已經有了陳友諒、張士誠兩大強敵的情形下,再去招惹更強的察罕?這也是一個問題。

更且,最主要的孛羅。

孛羅帖木兒雖然私下與海東結盟,共同對付察罕。但是,到底他是蒙古人,在急於擴充套件地盤的心態下,他會和海東暫時的聯手。只要他能得關中、河北就是勝利,就是佔了大pian宜。然而,如果再加上朱元璋,三家分晉冀,很明顯,最大的便宜就不是孛羅能佔的了,而是會被海東和朱元璋佔去了。就好像方從哲去說孛羅的時候,把北地的形勢比作漢末。

曹操和袁紹可以打仗,但如果這個時候有孫權的話,孫權又來橫插一槓子,曹操與袁紹百分百會罷戰,先攜手把孫權趕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北地內亂,可以。南邊的想要藉機來搶食,不可能。孛羅帖木兒縱然再蠢,也會能看得出來。三家分晉冀後,下一個就是兩家分孛羅。

畢竟,朱元璋和鄧舍都是同屬安豐朝廷。

“若是孛羅帖木兒提前知道三家分晉冀,則此事必無可能。如果他不知道呢?現今,孛羅帖木兒已然出軍陝北,而李察罕又從大都得了蒙元皇太子的支援,以臣料來,孛羅與察罕之戰,只會越演越烈。便在他們交戰最為激烈的時刻,吳國公突然出軍。察罕和孛羅的反應再快,也要有一段緩衝的時間吧?只要我軍與吳國公能夠充分地把這段時間利用起來。臣敢斷言,即使達不到三家分晉冀的效果,至少也能夠兩家分河南。”

“兩家分河南?”

如果說,“三家分晉冀”是一個水中之月,基本沒甚麼可能。“兩家分河南”,倒是似乎可以一試。對鄧舍來說,有孛羅在陝北、冀寧的牽制,察罕放在晉冀的軍隊是沒有功夫馳援濟寧路的。他所憂者,一直以來都是察罕的河南軍。深為擔憂,若不能速勝濟寧,察罕的河南軍支援來到,怕是益都難免無功而返。而方從哲適時提出了此一諫言,鄧舍沉吟,心中想道:“用朱元璋來牽制察罕的河南軍?……,‘兩家分河南’?”

洪繼勳說道:“吳國公東、西兩面皆有強敵,幾乎日夜用兵不停。並且,吾也早有聞聽,據說吳國公曾有多次私通李察罕,好像並無與之對敵的打算。方大人,即使不說孛羅,又即便如你所言,孛羅與察罕的對戰會越演越烈,可是要想說動吳國公參戰?怕會不易吧。你打算如何說之?”

“臣本浙西人,家有一兄,名叫希哲。現在吳國公手下,任職參議。一向來,臣與家兄皆有書信來往。家兄在信中,也曾有多次說及吳國公的為人。故此,臣對吳國公也還算是較為了解。吳國公此人,出身布衣,胸懷大志。而今他雖與李察罕有來往,以家兄看來,只是虛與委蛇而已。

“便在上封信中,家兄寫到,月前吳國公召叢集臣夜宴,在宴席上說了一句話,說道:‘天下英雄,唯北而南。三足鼎立,是今日之形。’

“何為‘三足鼎立’?察罕、主公以及吳國公自居一足。由此可見,對主公,吳國公是深為敬佩的;而對察罕,吳國公也是極為警惕的。相比察罕,張士誠不過冢中枯骨,陳友諒無非哮天之犬。只要主公能下決心,臣即請命,即日前去金陵,有家兄引薦,必能說動吳國公出軍河南參戰!”

方從哲是浙西秀州人,其父方天敘,是蒙古明經科的進士,曾為縣令、行省都事等職,後來天下亂起,應無錫莫天佑之聘,做了他的謀主。

莫天佑,外號“莫老虎”,是江浙地帶的一個地主武裝頭目,忠誠蒙元。早年,張士誠曾攻打過他,久攻不下。直到張士誠投降了蒙元,他才算是歸降。士誠累表為同僉樞密院事,但直到現在為止,也只是羈縻而已。

按說,方天敘給莫天佑效力,等同間接地保蒙元,方從哲兄弟該也是如此的。但是,方天敘畢竟是漢人,忠君是一回事,對蒙元的政策有沒有反感又是另一回事,對方從哲兄弟並沒有約束。而方從哲兄弟又皆為有見識之人,深感蒙元大廈將傾,而認為張士誠也非是能得天下之人,故此,相約出遊。方希哲南去,投了朱元璋;方從哲北上,投了鄧舍。

一家三口人,方天敘保蒙元;方希哲輔佐朱元璋;方從哲投海東。看似不可思議,其實,這也是亂世之中許多家族慣用的自保之術。

就譬如三國時的諸葛氏,諸葛瑾在東吳,諸葛亮在西蜀,諸葛誕在曹魏。世稱“南陽三葛”,說是“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無論是哪一國最後得了天下,反正他們諸葛氏都是能得富貴榮華。

這也是亂世求生的一種家族智慧。

當然了,他們的投靠也都不是胡亂投靠的,確實選的皆為明主,或者說自認為選的皆為明主,都認為自己選擇的主公是能夠獲得最終勝利的。故此,雖是一家分投各處,忠誠上卻是完全可以信賴的。鄧舍讀史書很多,對此類的事情司空見慣,此時聽了方從哲如此說,倒也並不奇怪。

“察罕好比強秦。昔,秦末之時,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今日,若主公能首發其難,消滅察罕,則必亦可為天下雄!齊桓九合諸侯,乃成霸業。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如今決勝中原,問鼎天下。正其時也!”

“‘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中涵,你就是我的‘一人用’。”

“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這句話出自《戰國策》。《戰國策》講的都是縱橫家事,是縱橫家的寶典。“一人用”,指的不是單個的人,而是引申指人的智慧。剛才方從哲引用此話,用的是引申意,也就是這句話的本意。而鄧舍在此時又重複一遍,卻就並非是在用引申意,而是又收縮回來,單指具體的人,在誇獎方從哲就是他的蘇秦、張儀了。

不過說實話,鄧舍對此並不抱有太大的希望。他對朱元璋的瞭解比誰都深刻。這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傑。指望一番縱橫說辭就能將之說動,可能微乎其微。但方從哲既有此計,不去試一試也實在可惜。他說道:“中涵既有此意,便收拾下行裝,擇日前去金陵。我在益都恭候你的捷音。”

“臣此去,必不辱使命。”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