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蟻賊>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62 田豐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62 田豐 (1 / 3)

。。。這裡有個活動,2009網文盤點,其中有俺的書,同學們有興趣的,請多多支援。。。

&n./viee%3D1

——

急報從淮泗一帶來。

淮泗緊鄰山東,益都通政司的勢力早就擴充套件過去了。這一封急報,上邊只有一句話:“張士誠復高郵,吳國公兵敗而走。”

鄧舍並不知道,按照史實,朱元璋取高郵、並及張士誠旋即又收復高郵此事,其實是該發生在去年的。而且時間也是在二月間。只是因為他的到來,只是因為海東的異軍突起,以及他又突入插足益都,拖延了此事發生的時間。不過,發生的早晚都沒關係,鄧舍對此也不關心。他關心的是,他從這道軍報中,似乎獲得了一個較為有用的資訊。

他喃喃自語:“吳國公沒能守住高郵,又被張士誠奪走?”若有所思,叫門外的侍衛,“去請洪先生來。”侍衛就走,他又將之叫回,瞧了瞧堂外的天色,還沒大亮,改變了主意,說道,“且等等。待天亮後再去請。”

體恤大臣,不耽誤人家的休息。侍衛道:“是。”退出去不提。

看過這份情報,鄧舍琢磨了會兒,想道:“朱元璋,朱元璋。”

他隨手又從案几上拿起了另一封情報。也是通政司送來的,內容也是涉及朱元璋。不過發報的地點卻不是淮泗,而是來自金陵。朱元璋在益都安插的有細作,海東在金陵安插的也有細作。不過,這一份情報無關軍事,而卻是金陵近期的一些政治、經濟的舉措。

便在二月,朱元璋做出了兩項決策。頭一項,改樞密分院為中書分省。次一項,立鹽法、茶法,並及置寶源局,開始鑄錢。

這兩項決策都很耐人尋味。改樞密分院為中書分省,看似只是制度上的一個改變,卻透露出了一個重要的資訊,那即是朱元璋已稍有自立之意。同時,藉助改制,來對金陵的權力體制開始做出一些的調整。

“中書分省”,其實也就等同海東內部對南韓、朝鮮、遼陽、益都的稱呼。而這個稱呼的來源,實則卻還是出自蒙元。至正十八年,蒙元在福建行省下開設分省。鄧舍是學自此,而至於那朱元璋,卻不知也是學自此,又抑或是從鄧舍的舉措中吸取了靈感。但是,不管是哪個原因,把名字一改,從樞密分院變成中書分省,金陵與地方的統轄關係就頓時出現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何?在原本的時候,金陵的政治體系,乃是行中書省與行樞密院並列,而凡其所得城池,坐鎮之將校卻皆是由行院遣出,與行中書省沒甚麼關係。現在一改制,就變成是從行中書省派出的。雖說這也在是仿效蒙元的地方行政體系,行省兼管軍民。但是,如此一改,原先在行樞密院任職的最高官員們,權力顯然就會得到一個不小的削弱。當然了,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影響或許不大。

隨著這份情報,附帶的還有一個名單。寫的都是從樞密院改任行省的金陵之高階官員。比如:以樞密院同知邵榮為行省平章政事,同僉常遇春為參知政事,同僉胡大海為參知政事,等等。

常遇春、胡大海本同僉,轉任行省參知政事,品級等同,且他們本就是朱元璋的親信,改制對他們沒有多大的影響。但是邵榮,他最先的時候,與朱元璋同為行省平章政事,後來,朱元璋受封吳國公,任行省丞相,調了邵榮入行院,改任同知,現如今,又調回行省,改任平章政事。調來調去,看似品級沒有甚麼變化,但是最開始的時候,他乃是與朱元璋平起平坐的,也是在行省任職,隨即被調去行院。等朱元璋把行省的權力都抓住了,再又把他調回來。同時一改制,地方上的行政、軍事、人事等等大權皆收歸行省。這對邵榮而言,怎能不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鄧舍尋思想道:“看來,吳國公在金陵的內部已經穩佔上風,邵榮這一系的原郭子興舊將大約已然失勢。”

他雖人不在金陵,而且通政司在金陵的細作也還根基尚淺,探聽不到金陵上層*的虛實,但是隻看表面:朱元璋與邵榮先是平起平坐,繼而高其一頭,再到現在大權獨握。想必,在這一整個過程中,朱元璋與邵榮定然是會有激烈的鬥爭,乃至明槍暗箭、無所不用其極的。

鄧舍在“邵榮”的名字上注視了良久,結合他個人的經驗,他做出了判斷,想道:“邵榮粗勇善戰,必非肯俯首稱臣的人物。且此人頗有資歷,早就追隨在郭子興的左右。若論其根腳,較之朱元璋,甚至也是稍有勝出。又且,便在朱元璋的軍中,郭子興舊部也還有不少。面對將要失勢的局面,他們定然不會甘願。但凡政鬥,一方雄才大略,而另一方又不識時務、不肯退出,此兩者之間的鬥爭定然不死不休。也許用不了多久,金陵就又會有情報送來,不是朱元璋敗,就是邵榮死。”他隨即推翻前一個判斷,朱元璋是肯定不會失敗的,他給邵榮下了定論,“此人必死。”

就像是曾經,他和關鐸;又像是曾經,他與潘誠。涉及權力的鬥爭,絕不可能會有妥協。

他琢磨著想道:“朱元璋與邵榮的火拼早晚都會爆發。以目前金陵的情形而論,邵榮只要有中人之智,他就絕對可以看得出來,如果他再不反擊,一步步的,就會被朱元璋奪走所有的權力。而如果他想反擊,現在應該就是最好的時候,他雖落下風,但是卻也還不至全無還手之力。若我所料不錯,早則年內,遲則明後兩年,他必會與朱元璋鬧翻。……,朱重八乃是當世強敵。那麼,我海東是否能趁機從此中得到些好處呢?”

想了會兒,終究益都離金陵太遠,想要火中取粟怕不是不易。他惋惜地搖了搖頭,暫且將此事丟下。

又看下邊。朱元璋定茶法、鹽法,鑄幣。這幾件可都是極其要緊的大事。就拿鑄幣來說,早在毛貴、王士誠時,益都就辦有鑄幣局,雖說因為益都地方不大、經濟也多受戰火損害的原因,每年所鑄之幣並不多,但是就這不多的鑄幣,對益都的軍餉就已經有了極大的幫助。益都沒有茶,沿海產鹽。這鹽就更不必多說了。簡直支撐起了益都稅收的半壁江山。

朱元璋所佔之地,盡皆江南富庶膏腴之地,他在金陵一開始鑄幣,並且大張旗鼓地開始實行鹽法、茶法,這對金陵的財政定會產生積極且重大的影響。糧足、錢足,兵精、將勇。鄧舍一雙眼,就好像是被磁石吸住了似的,便在那情報中的這幾行字上看來看去。良久,喟然嘆息。

忽然聽人問道:“主公為何嘆氣?”

嚇了鄧舍一跳,忙抬頭去看,卻是洪繼勳。

原來,他分析情報入了神,竟沒注意天色早就大亮。侍衛已經去請了洪繼勳過來。他定下心神,徐徐放下那份情報,笑道:“因見金陵日新月異,又見吳國公雄才大略。故此歡喜,喜歡我皇宋有人。所以不由嘆氣。”

洪繼勳曬然,笑道:“當日臣初見主公的時候,與主公談及天下大事,主公便是如今日這般,王顧左右而言他,拉三扯四地哄人,就是不肯說實話。今臣已隨主公久,朝夕陪侍左右。試問主公,您的心意,有什麼是臣所不知的?相知已深。臣自以為君臣相得。主公何必又重用故伎?”

“哈哈!先生,先生!”饒是鄧舍臉厚,也不由面上一紅。往堂外瞅了眼,見侍衛們離得都遠,堂上也無別人,只有洪繼勳一個,乃放低聲音,小聲地說道:“實不是有意相瞞。我也不是想哄先生。只是習慣使然。”

一言既出,洪繼勳先是愕然,接著大笑。

鄧舍這句話說的確實有趣,他不是有意想哄騙洪繼勳,只是經常這樣,總是不肯對人說實話,因此習慣成自然,下意識地就言不由衷,說出了假話。洪繼勳大笑說道:“臣隨主公至今,聽主公說次實話,真是難得!”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