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蟻賊>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35 驅口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35 驅口 (1 / 3)

參加完議事,等到羅國器回到府上,已是薄暮。

今日早不比往日,想當初,鄧舍剛剛得到益都的時候,百廢待興,在益都一窮二白,甚麼根基也沒有,兼且當時益都地方的官員、豪紳頑抗的少、投降的多,也不好大動干戈地就沒收宅院,給臣下。那會兒,便是洪繼勳、佟生養、鄧承志來了,也是沒地方可住。

而現如今,藉助察罕來襲時、多有豪民作亂的原因,又藉助文華國、張歹兒因此而統率虎狼之卒,風捲殘雲也似地清理周邊府縣中投敵地主的機會,益都府在顏之希、劉名將、鞠勝等本地人的牽頭指揮下,也做成了一件大事。

——,凡在益都此戰中,有“從虜”、“投機”罪名的,一概抄沒其田宅,梟首示眾。

城中的地主之流,或是因為在戰時,本人有“瞻顧狐疑、不肯用事,藉以投機韃虜”的嫌疑,或是因受鄉下親族的連累,不少都被砍了頭、抄了家。空出來的宅院,鄧舍大筆一揮,命令益都府將之悉數分與了海東群臣凡有在益都分省任職的、三品以上官員。這種奪人田、殺人頭、抄人家的事情,在亂世司空見慣。其實卻也是絲毫不足以為奇的。

更早些的時候,那毛貴、王士誠來益都的時候,難道說便是單身一個人來的麼?隨行他們前來的文臣、武將有多少?來到了益都,這些人都住在哪兒?那王士誠的王府、那田家烈的大宅院,都是從哪兒來的?還不就都是從當地豪門手中搶來的府院。

羅國器才從浙西回來,張士誠的太尉府更絕,搶的廟宇。有元一代,尊崇佛教,江浙又富裕,蘇州更是大邑,張士誠搶的那承天寺,修建的端是富麗堂皇,實在是巍峨高峻。搶來做殿宇,果然最妙不過。

說起廟宇,又還有那陳友諒,不但名字與張士誠有類似處,一個出自《論語》,一個出自《孟子》,他更且年前在採石,弒徐壽輝、自立為皇,登基稱帝的時候,卻也是一時尋不來好所在,用了一座五通廟來當作的行禮之處,並用為行殿。他兩人也可算英雄所見略同,相映成趣了。

再有那朱元璋,從軍前卻也曾在廟裡待過,是一個小小的和尚。江南群雄之中,他們這三個人都和寺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一個王府在廟裡,一個登基在廟裡,一個在廟裡當過和尚。反過來說,似乎由此也可見蒙元時期,天下寺廟的昌盛程度了。張養浩說,天下人口,僧道佔了十之八九。這話雖有誇大之處,卻也不是沒有根由的。

這廟宇,不但是一座廟,並且多有寺田,平時僱傭佃戶耕種,每年收租、其所收成,或用來增建殿堂,或用來供養和尚。

大的寺廟,所擁有的田地乃能至有成千上萬頃,有些名剎古寺,自己組建的還有僧兵,廟裡的和尚們有些不守戒律的,在外邊尚且建有外宅,娶的有妻妾。荒淫奢侈。說是出家人,何異地主豪強?

日子本來過的好好的,紅巾一起,廟沒了,地沒了,妻、妾沒了,日常供養他們的民脂民膏沒了,只得狼狽奔竄,只求僥倖一生。何止和尚們,自紅巾起事以來,各地的地主豪強更也是如此。

而話說回當下,相比別的紅巾、義軍殺戮地方豪強的行為,——很多的地方,紅巾過處,舊有的豪門大戶都是被殺的雞犬不留。鄧舍的行為,已經算是“仁厚”了。至少,他只殺不肯投靠他的,若肯投靠他的,比如顏之希、鞠勝、劉名將等等,對這些人,他不但不殺,還給以重任。

他深深的知道,體制如此,不依賴地主階層,政權就難得穩定。但是不殺地主也不行,財富、土地都在地主們的手中,不殺地主,怎得來財富與土地?無有財富,怎得國用?沒有土地,如何封賞功臣、招攬民心?

只是這殺與不殺,其間要把握好一個尺度。益都,是山東的腹心所在,必須要穩定,不和海東一條心的地主,就可以殺的狠一點。而其它府縣的地主,就不能單純的一殺了之。或留之、或遷徙之、或尋個罪名流放充軍。總而言之,要以寬容為懷,但卻也絕不可留情,“王霸道雜之”。

分給羅國器的府邸,就本是益都一個大戶的宅院。

這個大戶所以被抄家,卻非因他投敵,而是因受了鄰縣親戚的牽連。投敵的殺,受牽連的流放。前不久,才剛剛被流放去了高麗。拖家帶口,幾十人。連帶整個那一批被流放的,單隻益都周邊府縣加在一起,總共就不下二十戶,人數有三四百。這也姑且算是鄧舍遷徙山東豪強的前奏。

山東地方,誠如洪繼勳的憂慮,豪強門戶還是有不少的。

蒙元入主中原,山東豪強多有依附。鼎鼎大名的山東漢人三世侯,東平嚴氏、濟南張氏、益都李氏。雖然,益都李氏後叛蒙,兵敗身死,覆滅的早。並且忽必烈也早有取消世侯、打壓地方勢力的舉措,東平嚴氏的仕途也便是很順暢,但是嚴氏與張氏卻畢竟大族,在其任世侯的時候,權傾一地,至今尚有影響。又並且開枝散葉,家族的勢力很是不小。

還有許多本任職在蒙元的官宦,或退休後回到鄉中居住,或現仍然居官外地。對蒙元都是忠心耿耿。

就拿顏之希來說,他有個族人,叫做顏瑜,是為顏子五十七世孫,至正十七年,田豐起兵,顏瑜攜帶家眷往鄆城避亂,途中被田豐部卒所執,要求他幫忙寫個旗號。他不肯,拒絕了,因此被殺。又如滕州人,李稷,官至山東廉訪使,時人稱為名卿。再又如濱州楊承,曾任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至正十六年,因拒絕張士誠的投降,自剄死。再又如兗州王思誠,曾任陝西行臺治書侍御史,時值紅巾進攻關陝,他帶病措置陝西防務,後病卒。再比如淄川張名德,曾任般陽路總管府總管,至正十五年,毛貴取山東,他堅守般陽路,不敵致敗,城破後力戰而死。再又比如鄆城樊執敬,曾任江浙行省參知政事,守杭州,亦是因城破而戰死。

這些人中,或仍沒死,或雖死而家族尚在山東。毛貴殺了一批,王士誠殺了一批,不服、刺頭的大多都已經被砍頭了。但是,陽奉陰違的卻還有很多。察罕一來山東,不少就跳出來了。斬草需得除根,把他們遷徙去別處,勢在必行。在議事會上,鄧舍不但與諸臣討論了慶千興的條呈,也在最後,略略地與諸人談了一下地方豪強事。

羅國器冒雨回府,他的心情又是輕鬆、又是沉重。輕鬆的,是出使的使命順利完成,且得到了鄧舍的誇獎;沉重的,卻便是因為此兩事。

慶千興提議仿海東五衙、益都兩衙之例,專為麗卒也組建衙軍,事關軍隊,國之利器,關係重大,不可不深思之。而洪繼勳倡言遷徙豪強,又也是事關地方的安穩,關係亦然重大,更是不可不謹慎之。

一條軍事,一條政務。最好的選擇、正確的決定該是什麼呢?諸臣在堂上討論了半天,最終也是還沒有定策出來。臨散會前,說好了,各自回去,都再仔細地做一下思量。留待明日,朝堂會上再接著議論。

就羅國器本意而言,對第一條,他是贊同的。對第二條,他卻是有些反對的。要說起來,也是好笑。他住的宅院本就是從豪強們手中搶過來的,現在換了將豪強遷徙去高麗,他反而猶豫不決,心存不忍了。

說到底,他所以不忍,還是因為他是山東人的緣故。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