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34 千興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34 千興 (4 / 5)

“又且,主公先有遷遼東漢人入高麗的舉措,臣又聞聽,主公現在又有徙麗民去益都的打算,臣也斗膽,猜測主公的心意,無非為‘漢、麗一家’耳!遷徙民移,固為上策。可是麗人千萬,豈可遷盡?漢人再多,豈能盡充朝鮮、南韓地?抽調勇敢的麗人從軍,不但減輕了地方上的壓力,有利穩定,同時用他們征戰在外,不也是一個很好的削弱辦法麼?

“臣雖麗人,自從主公,早視己如漢。臣之故里,嘗有人言:‘慶千興,麗奸也。’臣不以為怒,反以為喜。何哉?非臣欲喜罵名,是主公英才絕世,德重名厚,乃有天命。又且,‘漢、麗本為一家’,理固然哉!臣雖愚昧,豈敢違天命?臣雖無知,不敢違真理。以是故也。也因此,臣雖受故里之譭譽,臣實不以為然;且等待後世之稱頌,是臣所以歡喜!

“臣之諫言,皆出肺腑。臨表叩首,請求主公考慮。”

“抽調勇敢的麗人從軍,不但減輕了地方上的壓力,有利穩定,同時用他們征戰在外,不也是一個很好的削弱辦法麼?”慶千興書中此言,是在暗示鄧舍,打仗哪兒有不死人的?不要只考慮麗卒的威脅,也要看到用麗人作戰的好處。抽調了地方上勇敢的麗人,送他們上前線去打仗,有陣亡、有負傷,不但能減輕地方守軍的鎮戍壓力,而且也能借機減少麗人的數量。也許一次戰事,麗人陣亡的不會太多。積少成多,數量也還是不少的。比如遼東紅巾,初至遼東時,號有一二十萬,如今呢?有個五六萬就不錯了。又就只益都一戰,海東軍隊的傷亡就不下兩三萬。

抽調麗人入軍,也就等同遷徙麗人去山東。而且省去了遷徙的麻煩,並又能用其來打仗。一舉兩得。

羅國器、方從哲在萊州碼頭,見到戰船來往,問了前來接應他們的官員,知道運去海東的果然是士誠舊部,——新編成的益都安齊衙。因還沒有進行正式的訓練,也還沒有開始正式的編制,所以他們的穿戴與旗幟,依舊還都沒有變動。而從海東來的,也果然便是鄧舍才調來的精銳部隊。

萊蕪知府李蘭,也候在港口相迎。

他任官在這個地方,還真是忙,迎來送往。又剛好逢上大批大批的軍隊,分從各地絡繹不絕地前來。忙得腳打後腦勺。羅國器也知道他忙,且急著去給鄧舍回報出使浙西的具體內情,故此,也沒在萊蕪多做停留。李蘭原為洪繼勳的門客,羅國器見過他幾次,並不太相熟,就在碼頭上,只是和他說了幾句話,謝絕了他的招待,即轉走陸路,趕赴益都。

至於隨行運來的頭批糧食,不必羅國器等人再管,自有分省特派來的負責人專門處理。

路上,從接迎他來的那個官員口中,對益都近日來的情形,羅國器也略微地有了一些瞭解。他們出使浙西,是在年前,回來已是十五後。在這二十來天裡,益都大的變化沒有,小的改變不少。

最大的事情,應該當數軍銜制的頒佈。

文華國等遵奉鄧舍的命令,定出了十二級的軍銜。本來按照洪繼勳的意見,是九級。鄧舍做了一些修正,改為十二級。大體地說,可分為四等。最高等為“將”,分三級;次一等為“校”,亦分三級;又次一等為“尉”,也是三級;又又次一級為“士”,同樣還是三級。

又仿照古之封爵制度,分為了“低銜”與“高銜”兩層。

“士”之一級,是為“低銜”。“尉”級以上,是為“高銜”。“低銜”,是專為授給士卒的。“高銜”,則是專為授給軍官的。但是,若有卓異之功績,或士卒有入軍校而結業的,“低銜”也可轉入“高銜”。

“高銜”,又分兩類。校、尉兩級,只要資歷夠,就可升遷。暫定兩年一轉。也就是兩年可升遷一級。而“將”級,又被稱為“重銜”,非有突出的戰功,不可授之。

羅國器沒有參與軍銜制的制定過程,只是對此有所風聞。他聽了那官員的解釋後,才算是稍知其詳,不覺有些迷惑,說道:“聽老兄言語,這‘軍銜制’,豈不就是與前朝歷代並及蒙元的勳官制、散官階一樣麼?

“便如‘重銜’,前宋亦有法:武官轉至武功大夫後,如無軍官,到此為止,此是為‘止法’。又如‘校’、‘尉’,亦都是勳官制中的名稱。只不過減少了‘將’的層次而已。這和散官有何區別?”

他話裡意思,隱約覺得鄧舍多此一舉。方從哲也是很為不解。

那官員笑道:“前朝的勳官、散官制,徒有其名,未有其實。如宋之勳官,都是一些附加性的官銜。就不說多數並無實封,即便有食實封的,也不過是按其實封的戶數,摺合一戶每月給錢二十五文罷了。些許錢數,何足掛齒?誰人會放在眼中!就正如洪大人所以言:無有實惠,難以激勵戰功。今主公所定軍銜制。分別按等,給以實惠。一如秦之軍功封爵。就以‘士’等為例,‘士’分為上、中、下三級,每升一級,即可依照規定,或賜給田畝若干,或免除其賦稅數年。重賞之下,豈無勇夫?

“此是我海東的軍銜制,與勳官制最大不同的地方。並且勳官、散官,都是給軍官的,雖也有勇將起自行伍,罕見少數。而我之軍銜制卻也授給士卒,一視同仁;再又加上軍校制度,兩相補充,也就給了士卒們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若相比田畝實惠,也許這其實才是最為重要的。”

羅國器微微沉吟,對這改變是好是壞,他眼下了解不深,也分辨不出。因又問道:“適才,聽你說‘士’分三級,名為‘上、中、下’。那麼,‘校、尉’與‘將’呢?莫非也是以‘上、中、下’為名麼?”說到這兒,他笑了一笑。因為自覺得不可能。那官員卻點了點頭,道:“正是。”

“這,……,這也未免太過簡單,有失威武嘉名之意了吧?”

“主公以為,與其選其好名,不如‘務從簡便’。文平章等諸位大人,倒也其實擬定的有不少好名,但是聽說都被主公一筆勾去了。如像是‘龍虎衛上將軍’之類。主公說:‘稱其龍虎衛,便真的就是龍虎衛了麼?治軍之道,在簡以明。悉數除去,與士相同,以上、中、下名之即可。以宣我海東不務虛名、專以求實之意。’因此,‘校、尉’與‘將’,也就與‘士’一樣,也是以此三級為名了。”

羅國器與方從哲這才恍然大悟。羅國器說道:“原來如此。”又問諸將分封,“軍銜制可曾都分下去了麼?”

那官員答道:“因為時間的關係,現在只封了在益都之戰有功的將士們。海東諸軍,大約隨後也會開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