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34 千興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34 千興 (3 / 5)

再則,又而且說了,如果能在五衙中用一些女真人與高麗人,對他們的族人來說、對他們族人中有志馬上取功名者來說,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盼頭。而對海東來說,也是不失為一種拉攏、分化。

也所以因此,在綜合了上邊幾個方面的考慮之後,鄧舍還是分批、分次地抽調了一部分立有戰功、確實勇敢善戰的軍卒補充入了五衙之中。到現在為止,海東五衙中總共有三支純粹由異族組成的部隊。

一個便在度遼都指揮使司中,由女真人組成了一個千戶。另外兩個則是由高麗人組成的,一個在遼西的安東軍中,一個在朝鮮的定遼軍中,也分別皆為千戶。

前有五胡亂華,近有蒙元入主中原,海東上下,不止鄧舍,包括洪繼勳、姚好古等人,對異族其實都是非常警惕的。更尤其軍中諸將,殺韃子出來的,對異族深惡痛絕。雖五衙中只有這三個千戶,他們也還嫌多。

洪繼勳就曾經因此而勸諫過鄧舍好幾次。他說道:“軍隊,是國家的重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過去的朝代中,雖然有異族為我中國效勞,並且確實忠心耿耿的。但是,即便有十個忠誠的異族,只要出現一個安祿山,就是國家的憂患。而我海東,又與別的地方不同。異族為多。拿他們來守衛地方,臣已經很不安了。若再把他們調入精銳,讓他們穿上精良的鎧甲,拿起銳利的武器,並儼然與我漢人的將校有平起平坐的地位。一時或許無恙,時間若久了,人數若多了,豈會無憂!”

諫言了很多次,還更又舉出蒙元不用漢人為怯薛的例子,請求鄧舍把五衙中的異族悉數剔除。

蒙元的精銳有兩支部隊,一個探馬赤軍,大多安放在地方,又叫“蒙古軍”。在北方有四大蒙古軍都萬戶府。這個不用多講,從名目上就能看的出來,其之主力全是用蒙古人組成的。也有一些色目人。在其非主力的編制中,倒是也有一部分的漢人,但是數量應該不會太多。

一個即為中央宿衛軍,是蒙元世祖忽必烈仿照中原王朝禁軍制度組建而成的中央軍隊。又有兩個部分,一個是宿衛親軍,另一個即為遵循舊制的怯薛。

怯薛,可謂是蒙元精銳中的精銳。號之為“大中軍”。有四大怯薛長,在鐵木真時,分由“四傑”統帥。其後,怯薛長的職位也多為四傑的後人所承襲。怯薛的成員,一如西漢的郎官,全是由高官的子弟組成。其成員又被稱為“番士”,上番戍衛的意思,蒙元定製:“番士”只用蒙古人,定數不夠可用色目人,除事情許可範圍內排斥漢人,更無論南人。

在入蒙元之後,怯薛多不出徵。

若說這支部隊已經沒有了出戰在外的作用,而只是單純地保有了其警衛殿上、扈從遊獵之性質的話,那麼宿衛親軍,可就是貨真價實的蒙元之主力軍隊了。“天子之禁兵,宿衛在內,鎮戍在外。”用以居重馭輕,威懾天下。而就在這宿衛親軍之中,依然還是以蒙古人、色目人為主的。

如果單純的只是從數量上來說,漢人倒是佔了多數,有三分之二。可那是全是因為蒙古人、色目人太少。不用漢人,所以不足以“制華”的緣故。而若要是來細較區分其各所負責戍衛的位置、並及在宿衛親軍中地位的高低,漢人還是不及蒙古人、色目人的。

有些漢人的宿衛親軍,與其說是主力部隊,不如說工役軍,平素的任務大多數只是一些負責些夜晚巡邏、修繕城牆等等。即使如此,這些漢人親軍的前身,也還是多為最早投降蒙元的那些中原漢人萬戶的部屬。

唯其降早,故可信任。

可是鄧捨得高麗才多少日子?儘管因其大力地推動,在高麗推行漢化的活動確實是搞得風生水起、如火如荼;到底時日尚淺,太好的功效還沒出現。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怎能放心大舉使用麗人、女真人為主力?

奈何遼東地廣人稀,漢人不多。多年的征戰,人口更是稀少。而先後經過與關鐸、潘誠的火拼、與搠思監的激戰、又及與世家寶、納哈出的多次交鋒,並且兩次征伐高麗,從中原來的紅巾老卒也是損失不小,漸有捉襟見肘之困。不用女真人、高麗人來做補充,勢將難支。

若說起來,現如今鄧捨得了益都。似乎海東漢人的比重也因此而略有了提高。但是,與李察罕一戰,戰火差不多遍及到了山東各地。民間受損甚重。再若從中大規模的徵兵,不是治國之道。得來計程車誠舊部,現可用者,又只有畢千牛的一衙和陳猱頭部所存剩下的數千人而已。

鄧舍為何把改編計程車誠新軍調去海東,又先是留下文華國、張歹兒軍中的一部,接著又從海東調來數衙的精銳?還不就是因為益都之軍在鏖戰之後,多數殘破,不足以應對隨後的戰事了麼?問題卻是,此一舉,姑且能夠做到應付一時;然而,在可以預料的將來,益都與察罕的交戰卻定然會延續很長一段的時間,益都的北邊、西邊、南邊都處在察罕的封鎖之下,軍民久戰,部隊若是再損失慘重,又該從何出抽調補充呢?

用麗人、用女真人,不得已。

也故此,洪繼勳的諫言不是沒有道理,可惜卻因時勢的關係,鄧舍無法採用。而更且便在前陣子,遼西的慶千興,還又給鄧舍提出了一個意見。

慶千興的意見,與洪繼勳全然相反。

他是在知道了鄧舍抽調海東精銳去益都後,給鄧舍上的書。他在條陳上這樣說道:遼東漢人少,朝鮮與南韓麗人多。若只用漢卒為主力在前線殺敵,則不但兵源的補充會出現問題,且漢人長期征戰,難免傷亡,一有傷亡,漢人的數量就會更加的稀少。漢人少而麗人多,不利穩定地方。

他委婉地說道:“主公此舉,雖是為體恤麗人,兼且新得之地,或許也有不願意用過分繁重的兵役來煩擾他們的意思在內。但是,全用漢卒掠地,而只用麗人守城。對國家長久的安定來說,卻實在是非常不利的。”

前高麗的舊軍,雖經過多次的裁撤、整編,至今為止,計其數目,還剩有七八萬眾。其中,八成守衛地方,根據“本地人不戍本地城”與“南人北戍,北人南戍”的原則,散佈在遼東、朝鮮、南韓各地。餘下兩成,皆專門選擇出來的尤為善戰者,多為老卒,分屬與陳虎、慶千興統帶,本都駐紮在遼陽,現下有一部分隨慶千興去了遼西。

根據這個情況,慶千興又說道:“麗卒守城者且不論,計其在遼陽、遼西一帶的,也有近兩萬之眾。遼陽鄰近納哈出,遼西敵對世家寶。這兩個地方常有戰事。以臣之親眼所見,駐紮在兩地的麗人士卒,凡遇到戰事,冒矢石、犯鋒鏑,出生入死,日夜與敵交鋒而不及稍息者,可以說,絲毫也不比五衙的精銳遜色。臨陣不懼,是為勇;乃心王室,是為忠。

“如此忠勇可嘉之卒,主公為什麼非要在待遇上,把他們與五衙的精銳區分開來呢?現今,主公才得益都,剛經血戰。臣聞,因益都軍不足,主公已有令旨,教令五衙過海。臣以為,這只不過是一時之舉,姑且應急,卻絕非為老成謀國之策。海東之精卒,只有五衙。日用則日削。海東之麗人,何止千萬!何不大開徵軍之門,仿五衙之例,選其勇武效忠之輩,操練在本地,若有急,亦可調集他們過海,海路暢通、朝發夕至,用武在益都?如此,一則,不懼海東漢人之少;二則,無憂軍隊之補充。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