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蟻賊>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30 蘇州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30 蘇州 (1 / 4)

趙過在萊蕪辦案,鄧舍派去江南的兩個使團也先後抵達了目的地。

楊行健去的台州,路程較遠,抵達的時間稍微晚了點。羅國器與方從哲去的浙西,路程較近,便在鄧舍臨窗憂思的時候,他兩人剛剛臨入平江府。平江府,也即蘇州。至正十六年,張士誠得平江路,改名隆平郡。次年,張士誠投降蒙元,授太尉,開府平江,就又把路名改了回去,仍叫平江。

蘇州城,早在上古時,在九州中屬於揚州之域。

商末,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為了避位讓賢,從陝西岐山下的周原南奔,在江南建“勾吳之國”。至春秋,吳國二十世國君把都城南遷到了蘇州一帶。又過了幾十年,到了闔閭元年,大臣伍子胥受命建城,此是為蘇州建城之始。至元末,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

蘇州東有大海,西有太湖,——太湖中的洞庭山,那是天下聞名。且又有運河傍城而過,一馬平川、河網交織。在唐朝時,就已被譽為是江南的唯一雄州。至宋代,“蘇常熟,天下足”。可見其地的繁榮富庶。後人有稱之為:“江南財賦之淵藪也,自唐宋以來,國計鹹仰於是。”

別的不說,就只說田地。區區一府之地,開墾出來的田土數量竟就達有近十萬頃之多。天下百分田,蘇州獨佔一分。而因其土地肥沃,一年的收成,更遠出別地,甚至較之江南各地也要高出很多,幾近天下之十一。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天堂”二字,蘇州實在當之無愧。風物之雄麗端得冠絕天下。且人文鼎盛。

自宋室南渡,衣冠盡皆南去,早在當時,浙東便已成為學術昌興的重鎮。“宋之南也,浙東儒學極盛。”其中又以婺州最為繁盛,婺州也即金華,號有“小鄒魯”之稱。金華麗澤書院,是南宋著名的學府之一。朱熹曾在此講過學。朱熹生平雖不喜浙學,但是最終能繼承、發揚理學的,卻正是在浙東。宋元之際,浙東朱子學鼎鼎大名,堪與江西並重。“是以近世言理學者,婺為最盛”,師生承繼,綿延數世,號稱嫡脈,被視作是理學的正宗。不但儒學昌盛,文學上也是極其出眾,可與吳中爭長。

蘇州雖不屬浙東的範圍,但是距離婺州、徽州這些地方也並不遠。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受到此種學風、文風的影響,也是學者輩出,文化浸盛。單隻唐宋兩代,便就共計出有狀元十餘人。

也難怪洪繼勳說張士誠,說他以一個小小鹽丁的身份,非常卑微,只是因為生逢良時,卻竟也能因此而一逞匹夫問鼎之志。既佔據了這等膏腴、富庶、風流的地盤,“三代以下,西北之甲兵,東南之財力,並能爭雄於天下”。其人若是果真有志,“問鼎天下”,也絕非一句虛言。

蘇州是個大邑,城門很多。

早在伍子胥建城時,就有陸門八道,水門八道。至宋代,丞相史彌遠又奏請修治,為江南一路城池之最。到了蒙元入主中原,平定江南之後,曾下有過毀壞城郭的命令,“凡城池悉命平毀”。蘇州也在其列。

再又到至正十一年,天下大亂,元帝復又詔天下繕完城郭,蘇州乃復築壘開壕。及張士誠入據,至今已又忽忽數年。

蘇州的城門多因循古名。

西北邊的閶門,得名自伍子胥建城時。閶闔,乃是傳說中天宮的南門。吳王闔閭時,孫武與伍子胥率吳軍伐楚,即由此門出發,又於此門凱旋,故此,又名破楚門。西邊又有胥門,即伍子胥的胥,城門上掛過伍子胥的頭顱。東邊的葑門,伍子胥說:“抉吾眼懸吳東門上”,即此門也。城北的齊門,相傳齊國女女吳而得名。“齊女思鄉”。若說閶門最為雄壯,而胥門、葑門最為傳奇,那麼,這道門便是最為傷感。

羅國器、方從哲等人,此次前來出使是秘密行動的,沒有打出旗號。自登岸來,一路迤邐東來。

方從哲還好,他是浙人,早已經見慣了江南的文物繁華。羅國器是山東人,除了上次出使,沒有下過江南。只一次出使,怎能把江南風光看盡?兩隻眼睛不夠看。眼見風流景物,耳聽軟儂吳語。行走處水鄉靈秀,接觸到俱民殷物繁。較之黑山白水的遼東,何止雲泥之別!乃至素有富庶之稱的山東,莫說如今戰亂之餘,地方殘破,民力凋敝,即便全盛之時,與之相比起來,也是大為遜色。他走了一路,讚歎了一路。

待終於到達蘇州,他們從東邊來,自然從東門進入。

走的是城東匠門。匠門,本名將門。春秋時候,吳王闔閭曾經使干將在此處鑄劍。將門之“將”,大約是便來自干將之將。後以訛傳訛,遂呼之為“匠”。城東還有個匠門塘,就在葑門與另一座城池婁門之間。

眾人入城。

時雖天將有雨,地上泥濘,但是方才入得城門,一片喧譁與熱鬧的聲響便迎頭兜來。一條筆直的大街,橫貫東西。街道兩邊,商肆林立。來往行人或披雨衣、或撐紙傘,你來我往,川流不息。車水馬龍,擁擠成堵。

迎著細密的雨線,有的步伐匆匆,有的閒遊緩逛。男的衣帽鮮明,女的則衣香鬢影。無論男女,盡皆一表非俗。細雨如織,行人如織。走在其間,“我儂”、“你儂”之聲,此起彼伏,處處皆聞。充*耳。

蘇杭的風俗,尚淫奢。當時人評價說,以為浙西風俗太薄。舉了個例子,說其“日用飲膳,惟尚新出而價貴者。稍賤,便鄙之縱慾買,又恐貽笑鄰里”。甚有攀比之風。而蘇杭人的人物風貌,由此也可見一斑。

羅國器、方從哲等人,在海東都是人上之人。尤其羅國器,現任益都參知政事,宰執之流。他們又是出使而來的,在裝扮上自然很是注意。放在海東,出門一看,人皆知此必為“大官人”是也。但是,步入蘇州城內,“泯然眾人矣”。單從衣服上,根本看不出來他們的“貴人”身份。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