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26 巡撫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26 巡撫 (3 / 5)

“八千人,需都指揮使一人,鎮撫一人。十個左右的千戶,一百個左右的百戶,八百個左右的九夫長。另需副千戶十人,彈壓官十人左右、軍司官百人左右。並及經歷、知事、參謀、文案諸般文職官員。粗略計算,九夫長之外,共計需要武官百戶以上者,大約一百二十一人。鎮撫官軍司以上者,大約一百一十一人。文職官亦需百人上下。”

經過鄧舍一系列的調整,有改變固有軍職權責的,有加入新設職官的,海東軍中目前有三個系統。

一個是武將系統,都指揮使、千戶、百戶之類,是為主官,負責殺敵、守城等事。一個是鎮撫司系統,鎮撫、彈壓、軍司之類,是為政委性質的官員,專職給士卒們做思想工作,戰前動員、戰後撫卹,並有一部分的監督武將之權。這類官員,介於文職與武職之間。

一個是文職系統,經歷、知事、參謀、文案之類。掌職軍中的後勤、輜重、地圖、檔案、來往文書,以及軍餉之分放等事,並類如參謀,且有參與軍機、謀劃戰事的職責。不過,他們只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最終的命令決策,還是必須得由主官做出。

這部分文官,大致控制了軍隊的物資補給,並且與鎮撫司官員一樣,也有一些監督武將、同時監督鎮撫司官員之權。

這三個系統的軍官、文官之來源與任命,也各有不同。

武將系統之軍官,或者是出自行伍,或者是來自軍校,全部是由樞密院任命的。

鎮撫司系統之官員,現在海東的軍校裡也專有這門課程,也或者是來自軍校,也或者是起於行伍。給士卒們做思想工作,總不能不熟悉軍中的情況。所以,這類的官員說是軍職,只管政治工作;說是文職,卻也不是弱不禁風。這一系統之官員的任命,名義上亦然由樞密院下達委任狀,實則悉數出自樞密院的下轄機構,——都鎮撫司。

相比之下,文官系統之官員的來源就比較雜了。有從軍職轉為文職的,有從行省直接選任的,也有一部分也是出自軍校的。不過他們有個相同點,委任的命令皆不是由樞密院所出,而是由分省親自任命。

看起來,三個系統,很繁亂。其實井井有條。因為權責分明。

鄧舍施行的是為主官負責制。凡涉及軍事,行軍打仗、佈防城池,鎮撫司官員與文職官員一概不許插手。打仗失利了,首先追究主官責任。若因鎮撫動員不利,再追究鎮撫責任。若是後勤不利,則再追究文官之責。若因文案辨識文書有誤,導致失利,則再追究文案責任。並且,如若真的是單純由於文案辨識文書有誤之責,那麼主官就“免坐”,不再追究。

簡而言之,訓練軍隊、設定佈防,遇敵及戰與臨機決策之權,只有主官可以有。總攬全域性。其餘官員人等,只要管好他們的一攤就可以了,他們管的是“務”,各種各樣的“庶務”。軍事方面,卻是嚴禁他們涉及。

文華國說道:“林林總總,所需的各類官員,百戶以上的共有三百餘人。遵奉主公的意思,四分從益都舊軍中選,兩分從軍校中選,四分從海東軍中選。目前已經定下的,有二百來人。也大約至遲三五日內,便可全部定下。到時候,臣再呈與主公,請主公定奪。”

“此事要緊,不可掉以輕心。”

“是。淘汰下來的益都舊軍,也悉數按主公的吩咐,大多已經轉為屯田軍,也已然分發各地去了不少。萊州是為毛貴屯田的重點地區,主公早先曾有調遼左的屯田軍去。因察罕來犯,遼左屯田軍幾乎損失殆盡。

“臣早幾天,與趙左丞商議過了,根據益都民屯司的意見,打算把剩下來的那部分已被淘汰,卻還沒改編成屯田軍的益都舊軍,待改編好之後,全部派去萊州。請主公毋憂,定然能趕在開春耕種之前,將之調配得當。”

鄧舍頷首,道:“民以食為天。屯田之事也需要抓緊。一定要重視。重視的程度,甚至要大過重編都指揮使司。”

“是。”

“說起這個都指揮使司。我有個想法。改編,是將之全部打亂的。現今內憂外患,沒有時間緩緩消化。即便倉促成軍,怕也沒多少戰力。我以為,不如把他們乾脆調去海東得了。徐徐操練,省的急躁。”

“那山東防守的重任?”

“各地府縣之中,已有你與張歹兒所帶來的部分軍隊接防。所差者,只是少了一支主力部隊。你與張歹兒帶來益都的軍隊有數萬之眾,不妨從中選出來一些,並再從遼陽挑選、調撥過來一些,有個一兩萬人,料來也足夠使用了。從而也能放心大膽地接替益都防守之重任。你看如何?”

文華國、張歹兒帶來的部隊多是他們的舊部,大多皆是他們一手訓練出來的。尤其張歹兒的關北軍,他初去關北,只有幾千人,現今已然擴大至萬餘人。鄧舍輕巧一句話,就等同削弱了他們的勢力。

洪繼勳心中想道:“主公此是為學漢高取韓信之軍,以減其軍權之故計。”

楚漢相爭時,劉邦多次奪取韓信的軍權,把他訓練出來的軍隊歸為己用。文華國不讀書,不知道這段故事,但是他卻半點沒有猶豫,說道:“主公此策,實在絕妙。而今遼陽、朝鮮各地,日漸安穩,空有十萬雄兵悍將,無用武之地。正該換來益都,以敵察罕秦晉之銳卒。”

他對此全無異議,不過卻有個疑惑,問道:“先前,主公已任陳猱頭為新指揮使司的指揮使,並任胡忠、王國毅為副指揮使。若調此軍入海東,則陳猱頭、胡忠、王國毅三人該怎麼辦?”陳猱頭的部屬都已編入了新軍,若再把陳猱頭調離,改任新職,他難免疑心。而若不把他調離,也命他隨軍去海東,則山東舊將卻又不免會為因之驚疑。

鄧舍早就考慮純熟,說道:“不妨。陳猱頭部屬編入新軍中的,不過一兩千人。抽調出來,劃入萊州翼元帥府,仍歸陳猱頭指揮。排程遼軍來益都,改任陳猱頭為度遼都指揮使。胡忠、王國毅,亦改任度遼軍副指揮使。”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