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張士誠的降元,也是士德的提議。
士德在金陵,朱元璋以禮待之,供膳食,想讓他投降。士德身在曹營心在漢,“間遺士誠書,俾降元以圖建康”,建康就是金陵,抽了個空給士誠送去書信,提議不妨投降元朝,以此來尋機圖謀金陵。此則“遠交近攻”之意也。果然,不久後,士誠就聽從了他的意見。
士德既提過意見,最後地給士誠謀劃一次,又見自己身處囚籠,朱元璋定然不會放他走了,“事無所成”,怕也難已再有什麼成就、功業可去做了,“遂不食而死”,絕食而死。
士德被擒、絕食而死,士誠為之喪氣。對朱元璋的惱怒與憤恨可想而知。兩個人的結仇還不止這樁,士誠的被擒,源自至正十六年所發生的一件事。
天下大亂,各地群雄競起,江南富庶膏腴,又遠離元朝的政治中心,駐軍江南的元軍之腐朽程度也是遠過北地。朱元璋取金陵後,路過一處哨所,問哨所裡的元軍老卒駐軍多少,老卒回答了個數字,朱元璋又問都在何處,老卒取出一頁紙,點著上邊的人名,說:“盡在此。”空有其名,未有其人,這樣的軍隊能打甚麼仗?
芝麻李十八人取徐州城,張士誠亦十八人結義舉事,成就東吳半壁,即使北地,也有上馬賊二三百人剽掠淮、汴,朝廷不能制,又有花山賊三十六人在東華山破元軍數萬,這種種奇聞,看似天方夜譚,令人不敢置信,原因也不外乎元軍之腐朽無能。
而江南之地,因元軍的腐朽更勝北地,所以趁機而起的人物也更多過北地。最盛時,何止數十!諸種諸般的旗號,有長槍軍、一片瓦、黃包頭,等等五花八門。
其間,黃包頭得名,蓋因其皆黃衣、黃帽,是脫脫攻徐州時,在淮東征集的鹽丁隊伍,有三萬來人,又號“黃軍”。脫脫攻陷徐州,再打高郵時,元帝一道聖旨,奪了他的兵權,部下百萬雄師一朝零落四散,黃包頭也在其首腦陳保二之率領下,佔了呂城,割據地方。
後來,朱元璋攻下鎮江,陳保二便降了與他。至正十六,因朱元璋麾下諸將“虐取”其貲,陳保二忍無可忍,時值士誠、士德兄弟鋒芒正盛,他就索性擒了元璋派去的守將詹、李二人,又降與士誠,改而依附蘇州。
當時,朱元璋正忙著向西邊開疆拓土,不敢冒兩線作戰的危險,只好忍了這口氣,反而遣派楊憲來與士誠通好。
這本來是個好事,朱元璋手下叛降了士誠,他不但忍氣吞聲,還更遣人來主動示好,多有面子。壞就壞在,朱元璋這書信上寫錯了一句話,他這封信大概的意思是這樣:
“近聞足下兵由通州,遂有吳郡。昔隗囂據天水以稱雄,今足下據姑蘇以自王,吾深為足下喜。吾與足下,東西境也,睦鄰守國,保境息民,古人所貴,吾深慕焉。自今以後,通使往來,毋惑於交構之言以生邊釁。”
“昔隗囂據天水以稱雄”,隗囂何等人也?東漢初割據甘肅地方的諸侯,後來投降了光武帝劉秀。
朱元璋以隗囂來比張士誠,言下之意,豈非自以為劉秀麼?張士誠有高郵之戰,名動天下,那時的朱元璋有何功績?癩頭和尚的出身,不過就打下了個金陵。就敢如此的妄然自大,是可忍,孰不可忍。士誠倒也乾脆,信也不回,還扣留下了楊憲。“留憲不遣”。
自此以後,正與朱元璋信中描繪的希望相反,金陵、蘇州兩家不僅沒有“通使往來,毋惑於交構之言以生邊釁”,反而“邊釁”不斷,拉開了長達數年之久的互相敵視、彼此攻伐。
當年七月,士誠部將呂珍率舟師來攻朱元璋,圍鎮江,不克,為徐達部趙德勝陷其水寨,被徐達所敗。旋即,奉朱元璋令,徐達、湯和等率軍數萬反攻常州,士誠遣眾來援,去城十八里,中徐達埋伏,大敗而走。八月,士誠元帥江通海降朱元璋。
士誠與元璋都不止是一線作戰,兩方皆為兩線作戰。與朱元璋交戰的過程中,士誠又接連在別的戰場上先後有了杭州、嘉定之敗,有點吃不消了,沒奈何,十月,遣孫君壽奉書至金陵講和。
信中大略言道:“既納保二,又拘楊憲,遣兵來逼,咎實自貽。願與講和,以解困厄,歲輸糧二十萬石,黃金五百兩,白金二百斤,以為犒軍之費。”
朱元璋回書大略說:“爾既知過,歸使、饋糧,即當班師,不墮前好。”又說,“大丈夫舉事,當赤心相示。浮言誇辭,吾甚厭之。”這比前番“隗囂”的比喻更過分了,“浮言誇辭,吾甚厭之”,簡直指著士誠的鼻子罵,沒那個本事吹什麼牛?自討其辱,叫人看不起。
士誠得書,不報。
兩邊接著開戰。元璋口氣雖大,可那士誠到底名下無虛,並非易與之輩。徐達、湯和諸將圍城常州,久攻不下,十一月,元璋再增精兵兩萬與之。常遇春、廖永安、胡大海等能徵慣將皆相繼趕至。士誠用計謀,誘元璋長興新附義軍元帥鄭某七千人叛降,鄭某也是圍常州的一員。他一降,四面圍城就少了一面。士誠軍出城與徐達等戰,不克,敗回城中。
士誠復遣呂珍馳入常州,督軍拒守。徐達復進師圍之,城中益困。從七月圍城,至今已有四月。
一直到次年三月,經過足足七個月的圍城戰,徐達終於功成,“呂珍宵遁”。而克城的原因,並不在城中將不能守。“初,常州兵少而糧足,堅拒不下”,後來因誘鄭某叛軍入城,故此軍眾糧少,所以不能自存。
這場仗,打的叫一個激烈。朱元璋先後動用軍馬六七萬,士誠亦先後用數萬兵馬馳援。雙方鬥智鬥勇,長達七個月的圍城戰,戰死陣亡者不計其數,非常的慘烈。
兵禍連線,至正十七年二月,耿炳文取長興,敗士誠守將趙打虎。五月,士誠欲反攻長興,不克。當月,朱元璋部再敗士誠,取泰興。也是巢湖水師出身的俞通海以舟師略太湖馬跡山,降士誠將鈕津等,遂軍至東洞庭山。六月,元璋部將趙繼祖、郭天祿、吳良等趁大風雨,大潰士誠軍,夜奪秦望山。次日,進克江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