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嘔心瀝血方從哲與Patentanwalt等幾位同學對小鄧得益都的正反評論,很有趣。推薦大家不妨去看看。
tieba./f?kz=621569601
——
推薦本書:《混在隋唐》
詩詞?不會!丹青?沒那細胞!
會彈琴嗎?切,那是古董了!咱是穿越青年,玩的是高階貨,卡拉ok!
會寫字嗎?你白痴啊?字誰不會寫啊?拿鋼筆來,我寫給你!
。。。。。@#¥*%#¥
生平只做了一件好事,就給雷劈了。穿越到大隋末年的混混,不會琴棋書畫,不懂詩詞歌賦,沒有強橫的武力,可他的理想,偏偏是擁有無盡的財富,泡遍天下的美女,啥?不可能?
請看一個現代小無賴,憑著運氣,在隋末唐初的時空裡,盡情演繹的一段發跡史。
book./book/36782.
——
江南英雄,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數人而已。
朱、陳、張三人坐千里膏腴之地,擁十萬豪強之軍,名傳天下、婦孺俱知,可稱之為名副其實的一方霸主。
而方國珍偏居三州之地,陳友定遠在閩、廣之間,他們兩個,一個言稱等待真主,其實狐疑不決,誠然首尾兩端之士;一個自比忠臣守節,其實抱殘守缺,不過不辨時務之徒。較之朱、陳、張三人,相差不可以道里計,實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談不上“霸主”兩字。充其量,小霸而已。
朱元璋不必多講,陳友諒與張士誠又多有相似之處。
首先,他們兩個人的名字,小名都叫作九四,大名一個出自《論語》:“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一個出自《孟子》:“士,誠小人也。”其次,他兩個人手下的管軍大將皆多為他們的結拜兄弟。陳友諒有張定邊、張必先等幾個異姓兄弟。張士誠更多,他當初起事,總計十八人結義,如其麾下李伯升、呂珍、潘元明、史文炳等等,都是他的結義兄弟。
再次,他兩人都有好幾個親兄弟,分別在其成事後,位居顯職。
陳友諒的兄弟們被人以“王”稱之,其中五王陳友仁驍勇善戰,是陳友諒的一大臂助。張士誠的兄弟們被人以“平章”稱之,與陳友諒一樣,其中也有一位三平章張士德智勇過人,乃張士誠謀主一級的人物,隨士誠起事以來,南征北戰,戰功最大。
至正十六年,此人以四千軍馬,出高郵,長驅江左,轉戰諸地,不足兩月,先後下常熟、陷平江、取常州、克湖州。
常熟,魚米之鄉,因其地常年風調雨順,故得此名。平江即蘇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繁華都會,人口百萬。常州,“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人文薈萃,陸游贊其為“儒風蔚然為東南冠”,直到清末,還有龔自珍概嘆“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又交通便利,實乃“三湖襟帶之邦,百越舟東之會”,是南北漕運的關鍵轉運地點。湖州,江南糧倉,從宋朝時,就有“蘇湖熟,天下足”的民諺。
這幾座重鎮名邑,委實張士誠基業所起的根本,卻皆得自士德。被他短短兩月間,用三四千人不旋踵而克,勇猛智謀由此可見。張士誠建大周后,便定以平江為都,改成隆平府。
有人贊士德“四千人馬取江南”,唯惜其死的太早。
至正十七年,朱元璋麾下徐達率兵攻常熟,士德出城挑戰,為徐達部先鋒趙德勝所擒獲,送至金陵。
士德被擒後,不食不語。張士誠為了把他換回,主動提出願每年饋金陵糧十萬石、布一萬匹,永為盟信。什麼是“饋”,實則納貢,等同俯首稱臣了,朱元璋不許。
士德一人,能比得過每年的十萬石糧食,一萬匹布。得了士德後,朱元璋大喜過望,曾有過這樣的言論:“張士誠謀主士德,其人智勇,被我擒之,張氏之事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