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五卷 漢騎北來擁鐵戈 16 大都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卷 漢騎北來擁鐵戈 16 大都 (1 / 3)

海東派出的使者分為三路,一路往大都,求見奇氏;一路往大同,見孛羅;一路往冀寧,見察罕。察罕最遠,奇氏最近。求見奇氏的使者最先抵達。使者有兩個人,正使劉世民,副使羅李郎,並有十幾個挑選出來的軍中勇士護送。他們扮作遼東來的皮貨商人,皮貨皆用馬帶,一路上走的甚快,只用了其七八天便進入了大都的境內。

大都,在當時又有個名字,叫做“汗八里”。“汗”,是統治者、皇帝的意思,“八里”是城。“汗八里”即皇帝之城。

大都城市的起源,可追溯到殷商。周代,此為燕國都城薊的所在地。秦時,薊為廣陽郡的治所。漢代起,設定幽州,以薊為幽州刺史治所,沿用至隋,改稱涿郡,到了唐朝,重又改稱幽州。

至遼代,改稱燕京,是遼的五京之一。遼末,宋曾經接收過燕京及其鄰近的地區。兩年後,燕京落入金朝的手中。後來,金朝遷都於此,改為中都。與遼朝時期的陪都不同,至此,燕京正式得到了一國之首都的政治地位。

蒙古軍興,貞祐三年(1215),又從金朝的手裡奪取了燕京。在蒙古軍大軍進攻的前夕,燕京曾經發生大火,“延燒萬餘家,火五日不絕”,城市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後來,在蒙古圍城中,“雄麗為古今之冠”的燕京宮殿,又因城中缺乏柴薪,被陸續拆除了不少。因此,蒙古軍入城後,總的來說,燕京城已經很殘破了。

初時,蒙古並沒有以燕京為都城,而是建立了一個行尚書省,也叫行臺,代表蒙古政權,管理“漢地”的有關事宜。行臺的長官,由蒙古中央政權派出的斷事官擔任,經常同時有數人。斷事官有很大的權力,“得專殺人,多倚勢作威”,“殺人盈市”。在種種的殘酷統治下,燕京城愈發的破敗不堪,滿目荒涼,有的水井中堆積著“枯骸”。

時人有詩云:可憐一片繁華帶,空見春風長綠蒿。

半個世紀後,忽必烈登上帝位。有不少的蒙、漢大臣認為,燕京“南控江淮,北連朔漠”,有著極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提議不如遷都燕京。忽必烈認可了他們的意見,為了更加便於統治“漢地”,他在燕京城的旁邊重新興建起了一座城市,至元九年(1272年),命名為“大都”。

從此,北京開始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忽必烈興建大都,所動用的人力是非常驚人的。單單至元八年,有人估計,大都路“打造石材、搬運木植及一切營造等處”,就“不下一百五、六十萬工”。由此,也可見最後建成的大都城會有多麼的雄偉壯麗。

劉世民世居遼東,羅李郎則世居雙城,他兩人從沒來過大都。

當他們沿著寬敞的官道,在六月底的一個下午,到達大都城下的時候,兩個人、包括護送他們的十幾個士卒,唯一能做出的反應,就是目瞪口呆。

大都“城方六十里,十一門”。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牆根厚有十餘步,二十多米,越往上,牆體越窄,到了最頂端,厚度只剩下了三步,卻也亦有數米。高聳入雲。雖處戰亂年間,出入城門的車馬川流不息,遠處觀望,便如雲煙。

城牆之外,又有既寬且深的護城河,白浪拍打河沿,泛出朵朵的水花。陽光灑下來點點金斑,隨波起伏。

劉世民注意到,出入大都的行人,許多都是蒙古、色目人的打扮。這與他曾經聽聞的事情倒是很相符合。大都城內最鼎盛時期,人口百萬,而其中漢人所佔不過三分之二。其它的三分之一,皆為異族。

一行人漸行漸近,快到護城河邊兒的時候,羅李郎忽然拉了拉劉世民。劉世民轉頭,問道:“怎麼?”

“掌櫃的,你看哪兒。”

順著羅李郎的視線,劉世民看到護城河外,距離兩三里地的地方,有一座凸起的小山丘,不很高,但是在平地上甚是顯眼。

羅李郎道:“聞聽前年,大都路起了蝗災、水災,許多地方顆粒無收,鬧了饑荒。加上海運斷絕,江南的漕糧無法運達。餓死了很多人。直到去年的下半年,饑荒才稍微得了好轉,卻又起了瘟疫。百姓死者無算,何止一二十萬。十一座城門外,都挖掘了萬人坑埋葬。掌櫃的,你看那小山丘,沒準兒便是其一。”

劉世民搖了搖頭,喟然嘆息,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護城河上有橋,數隊元軍士卒看守其上。劉世民等人走近,向他們出示了偽造的路引。帶隊的戍卒軍官是個百戶,蓄著蒙古式的髮型,長相似乎色目人。他檢查過路引,拿眼瞄了瞄劉世民等,抽出腰刀,有氣無力地挑了挑商隊馬匹上的貨物,一言不發,只揮了揮手,四五個早候在一側計程車卒立刻如狼似虎地撲上來,搶了馬匹的韁繩,拽著就走。

“這,這,……,將軍老爺,這是為何?”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