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五卷 漢騎北來擁鐵戈 18 招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卷 漢騎北來擁鐵戈 18 招降 (2 / 3)

不知她怎麼想的,聞聽到這個訊息後,突然異想天開,尋思:“能不能借此機會,給皇太子弄點兵權呢?”與樸不花等人一商量,覺得大有可為,所以,她當機立斷,親見劉世民與羅李郎。

本來,劉世民與羅李郎此次出使的目的,是希望搠思監與樸不花能說服奇氏、皇太子,運用一些他們在朝中的影響力,或者適當地偏袒察罕、或者適當地偏袒孛羅,爭取挑起此兩人的不合。

明面上的理由,是因為孛羅實力太強,海東怕他進攻自己,希望能得到些許喘息的時間。實則鄧舍之本意,是希望察罕能因此而暫時沒有餘力東顧益都,從而給海東吞併山東創造出一個寬鬆的外部環境。是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相對的,鄧舍願意用王祺的頭顱並及重禮,做為回報。

可既然如今奇氏有了這樣的念頭,顯然單隻王祺的頭顱就不能滿足她了。反正察罕與孛羅皆不能為其所用,挑撥他兩人不和,只要不傷筋動骨,無損元廷的實力,倒是無所謂。平衡之道嘛。說實話,即便沒有鄧舍的要求,元帝與皇太子也是存了有這個想法的。

答應鄧舍可以,但是奇氏提出了兩個條件。

第一,鄧舍必須接受元廷的任命,從桌子底下走到桌面上來。仿張士誠舊例,拜鄧舍為太尉。

第二,命令鄧舍即日與納哈出言和,開遼陽關防,許漠南、漠北的蒙古人南下,並改任納哈出為知遼陽行省行樞密院事。

同時,在鄧舍現有地盤的基礎上,遼陽行省與海東行省不變,以鄧舍兼任遼陽行省左丞,以皇太子的一個親信為遼陽行省平章政事。用奇氏在大都的族人三寶奴為海東行省左丞,鄧舍兼知海東行省行樞密院事。

她的第一個條件的重點在迫使鄧舍由暗轉明,等於向天下宣告,他投降蒙元了。第二個條件的重點在安插羽翼、控制海東、遼東。使得皇太子可以藉機掌握一些軍權,壯大後黨的聲勢。

劉世民與羅李郎的彙報,很快就送到了益都。

鄧舍看完之後,楞了半晌,半天說出一句:“偷雞不成蝕把米。”與納哈出議和,包括開遼陽關防,他都可以接受。但是要他光明正大地去接受蒙元的任命,任皇太子在海東安插羽翼,根本沒有可能。

他問羅國器等人:“諸位以為如何?”

“奇氏會提出這麼兩個條件,實在出人意料。”羅國器道,“這分明是借雞下蛋,想透過控制咱海東,來給她謀取私利。如果答應她,那咱便成了為他人作嫁衣裳,處在了被動的地位,……”他搖了搖頭,“臣以為,絕不可答應。”

潘賢二跨步出列,提出了相反的意見,道:“不然。臣以為,奇氏的這兩點要求,重點不在借雞下蛋,以主公在海東的威望,就算任她來安插羽翼,放手不管,海東上下又有誰會聽她的?

“尤其我海東的軍隊,乃主公一手建立,別說任納哈出為知遼陽行省樞密院事,任三寶奴為海東行省左丞,哪怕再把遼陽行省左丞等等的職務,也悉數交由她的人來擔任,充其量不過傀儡罷了。海東的實權還是在主公的手裡。

“因此,奇氏的這兩點要求,前期的重點當在迫使主公由暗轉明。以臣之見,答應了她也無妨。只要主公答應,她便會挑撥察罕與孛羅內鬥,對我海東實則有百利而無一害!何樂不為?”

楊行健連連擺手,不以為然,說道:“非也非也。潘大人只看到了利,卻沒看到名。

“請問潘大人,如果主公答應了奇氏,兩個後果,該怎麼面對?其一,主公便成了背主降敵的小人,且這個敵人還是胡虜,與我炎黃貴胄有血海深沉,勢不兩立。天下的英雄,會怎麼看主公呢?會怎麼評價主公呢?

“其二,咱們現在益都,主公圖謀山東的根底,便是因為我海東與益都本為一家,王士誠對咱們沒有太大的提防。設若主公接受了奇氏的條件,我海東在益都還有立足之地麼?我海東還怎麼攻略山東?”

潘賢二自知,他在鄧舍心目中的地位,遠不及羅國器、楊行健這些人,表現的很謙虛,他說道:“名不正、言不順。‘名’之一物,固然重要。卻不可拘泥。

“臣打一個不恰當的譬喻,周郎稱曹操:‘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也。’被直呼為賊,曹操不可謂沒有惡名。曹髦說司馬昭:‘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亦不可謂沒有惡名。又怎樣?漢家之天下,終歸曹氏。曹家之天下,終歸司馬氏。

“又,陳平盜嫂,人皆以為賢相。韓信胯下受辱,世稱名將。何哉?審時度勢,不拘泥虛名,知變通,識時務,此方為大丈夫,可稱俊傑也。今降蒙元,則有百利;拘泥虛名,則有百害。該如何選擇,楊大人高明之士,不須在下多言,定然也早已看的透徹。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