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五卷 漢騎北來擁鐵戈 18 招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卷 漢騎北來擁鐵戈 18 招降 (1 / 3)

鄧舍雖遠處海東,對大都的宮廷爭鬥還是有些瞭解的。

當今元帝在位已久,奇氏之子愛猷識理答臘自至正十三年被冊為皇太子以來,至今已近八年,春秋日盛。

元朝有個慣例,凡立皇太子,則皇太子必兼任中書令、樞密使。中書令,是中書省的最高長官。樞密使,是樞密院的最高長官。

儘管這兩個職務,虛銜大過實職,比如樞密院,掌握實權的其實還是樞密院副使等這些副手官職,皇太子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名義上的首腦,但是畢竟躋身入了朝堂中最為核心的決策權。

至正十四年,元帝下了一道詔書:“敕: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凡奏事先啟皇太子。”可以說,有了中書令與樞密使這兩個官職,軍國之事,皇太子便無與不聞,“皆其所臨決”。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若在其位,面對權力的誘惑,卻就很難有人依然能做到不謀其政了。況且時值天下大亂,列祖列宗打下的江山眼看岌岌可危,而當今元帝頂著“魯班天子”的美名,怠於朝政,荒於遊宴,皇太子又正年輕氣盛,加上奇氏野心勃勃,各方面因素結合在一起,他難免就產生了篡班奪權的想法。

去年五月,皇太子奏請巡北邊以撫綏軍民,看似為國分憂,勤於政事,實則呢?往深里根究,不排除他有藉此發展個人勢力的念頭。只不過,最終因“御史臺上疏固留”,他沒能成行。

隨即,在奇氏的攛掇與支援下,他又打上了太平的主意。

太平時任中書省左丞相,是為元帝的近臣,位高權重。奇氏與他派了樸不花親自出馬,告訴太平,他們打算行“內禪”之事,逼迫當今元帝讓位,詢問太平的意見。太平受當今元帝恩重,默不作聲,沒做回答。奇氏又招他入宮,“舉酒甚前意”,太平始終卻不肯鬆口,堅持不肯同意,“終依違而已”。

皇太子很生氣,幾個月後,尋個藉口,杖殺了兩個人。一箇中書左丞成遵,一個參知政事趙中。因為此兩人皆太平的黨羽,他殺雞儆猴。中書左丞,正二品。參知政事,從二品。二品的大員,他說殺就殺,由此也可見,他的羽翼已然初成。

太平知勢不可留,為保命起見,他稱疾辭職。拜太保,養疾家中。有臺臣奏言,以為如今時事艱危,太平有治國的才能,不用太可惜了,“以師保兼相職為宜”,最好能夠還兼任中書左丞相的官職。然而,“帝不能從”。

不是“不從”,而是“不能從”。連自己的近臣都保不住,當今元帝的為難困境,皇太子的咄咄逼人,亦由此也可想而知。

那麼,皇太子既然已經有了這麼大的勢力,為什麼還沒辦法強迫元帝“內禪”呢?原因有三個。

首先,朝堂上忠誠元帝的臣子還有很多,如御史大夫老的沙等。老的沙是個色目人,為當今元帝的母舅,忠心耿耿。

其次,元帝在位二十多年,權臣盡數死在其手,斬殺一品大臣數百,權術手腕還是很厲害的,積威猶在。一點兒的讓步,不危及根本利益,他可能不予理會。若真把他給逼急了,皇太子難為對手。

再次,也是最關鍵的一點,皇太子手上沒兵權。

他兼任樞密使不假,但是樞密院“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管的是“政令”,卻並不直接掌軍。即便掌軍,放在太平年月尚好,而今亂世,實際的軍權在哪裡?在地方割據軍閥的手中。簡而言之,在察罕與孛羅的手中。

察罕何等人物?風頭正勁。

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元廷的半壁江山之所以能得到保全,之所以能從小明王、劉福通的手中奪回、光復,可以說差不多皆為他一人之功。有這樣大的功勞,功高震主,他會把皇太子放在眼裡麼?

退一萬步講,就算他積極支援皇太子,皇太子敢接受他的支援麼?有元一代,權臣亂政層出不窮,接受了他的支援,豈不自尋死路?當今元帝初年,權臣伯顏之亂,距今不過二十載,前轍猶在,絕對不能復蹈。

而且,當時還算太平,現在宇內大亂,今時不比往日,故此更不能輕易去尋察罕的支援。試想:察罕本就風光無限,皇太子若再推波助瀾,由他藉助自家的影響,成一枝獨秀,發展到最後,這日後的域中,究竟誰家之天下,怕還真說不準。

察罕的支援不能找。孛羅的支援難以找。

帝王心術,不外乎平衡二字。當今元帝深諳此道。為了平衡察罕,他一直以來,對孛羅都有或明或暗的扶植。孛羅既得利益,又何必多此一舉,幹冒天下之大不韙,跟著皇太子折騰呢?

就在奇氏與皇太子發愁沒有兵權的時候,鄧舍的使者來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