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四卷 回頭遙望鄉關處 61 求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卷 回頭遙望鄉關處 61 求和 (3 / 3)

洪繼勳轉過頭,對鄧舍說道:“為了證實臣的判斷,臣已經遣派快馬,急往興和西部打探去了。只要發現有元軍大部隊北上的跡象,那麼,臣的判斷就敢說確實無誤了。

“……,不管怎麼說,孛羅的真實意圖,他為什麼突然進攻上都,又為什麼戰也不戰,退又不退,首尾兩端,觀望不定,我軍現在才算是一清二楚了。接下來的仗該怎麼打,尚請主公早下決定。”

鄧舍為了顯示穩重與老成,近日正式蓄起了鬍鬚。他撫摸著下巴上修剪整齊的鬍髭,從歡喜中慢慢平靜下來。

他道:“以目前的局勢來論,接下來的仗該怎麼打,也無非就是兩策。要麼我軍先動,先發制人;要麼等孛羅先動,我軍後發制人。”

洪繼勳原先提出的戰術是等孛羅先動,不過此一時彼一時也。當初他們判斷錯了孛羅攻打上都的真實意圖,現在發現戰局出現了變化,有意料之外的情況發生,隨後的戰術部署自然也應該隨著做出調整。

先發制人與後發制人兩者各有利弊。

後發制人較為穩妥,不足之處是耗費糧草太多。高州還好說,上都堅持不了太久。先發制人有些急進,有利的地方是隻要獲得一場大勝,孛羅顧忌陽翟王的聲勢,勢必就會放棄上都。畢竟他的主要目標,不是上都,而是陽翟王。為了上都損兵折將過多,不利平亂。

鄧舍分析孛羅的心態,說道:“兩害相權取其輕。

“相比陽翟王,對韃子皇帝、對孛羅來說,上都軍的損害反而是小的。我軍若選出數千精銳,奔襲興和,只要取得一場勝利,給孛羅以較大的殺傷,示之以威,使得他明白繼續攻打上都是件得不償失的事兒。這場仗就算是打完了。上都也就太平無事了。唯一的問題,我軍要是奔襲,有幾分的勝算?”

左車兒、雷帖木兒不花諸將分別發言。

有的認為勝算大,有的認為勝算小。認為勝算小的,又參加過早先軍議的行樞密院官員,重新搬出來劉世民、劉世澤兄弟當時的諫言。認為勝算大,也參加過那次軍議的將校,則搬出來楊行健等人的言論。兩廂裡辯論不休,爭吵一團。

鄧舍閉目深思多時,心中有了定論。

他卻不先說,制止了諸將的爭論,問洪繼勳道:“先生說有兩件好事,另一件是什麼?”

“遼陽軍報:納哈出遣使求和。”

——

1,順帝。

這時的元帝名叫妥歡帖睦爾,廟號是惠宗,順帝這個號,是朱元璋送給他的。因為朱元璋認為他滅國前夕,不背城一戰而捨棄大都,逃竄漠北,是順天應命。其實,順帝不但在逃竄漠北上是順應了天命,其它還有很多次類似的舉動。

比如陽翟王造反,派了個使者質問順帝,說:“祖宗以天下付汝,汝何故失其太半?何不以傳國璽授我,我來做帝位!”順帝回答道:“天命有在,汝欲為則為之。”意思就是說:“看天命吧,你想做,就來試試看。”很不慍不火,頗有風度。

在這之前,“關先生破上都東向,有勸順帝出奔,帝大言:‘無妨,自有福來,何奔之有?’”在這之後,“明將入京師,有勸順帝留守,帝但觀天文,搔首無言,繼而出奔。”

順帝出奔到上都,有一天,“有狐數頭入行殿,直至御座下。御史大夫阿剌不沙見上,極言亡國之兆。上曰:‘天意如此,朕將奈何?’”

歷數元朝諸帝,短短數十年,有十幾個皇帝。元朝的帝位之爭是非常激烈的,最短的在位只有一個月,大多數二三十歲就崩了,最小的才六歲,還有一個只有八歲。或因宮廷政變、或因軍事兵敗而死的,就有三個皇帝。

只有世祖忽必烈與順帝兩個人在位的時間最長,甚至,順帝還超過了忽必烈。

忽必烈在位三十五年,順帝在位三十六年。中間的那幾個元朝皇帝的在位時間,加在一起也不過才總共三十八年。

順帝不嗜酒,好書畫,能觀天文。他小時候被流放到高麗,13歲登基做皇帝。權臣盡數死在其手,殺一品大臣數百人。他有魯班天子的稱號,曾鑿地道去看天魔舞。他信奉佛教,喜歡歡喜禪,卻也設定經筵,聽漢人的儒生講解經典。他有著可以查證的蒙古血統,但當時傳聞,他是宋朝皇室的後裔。

他登基之初,有權臣伯顏;到了後期,有軍閥內戰,皇太子爭權,但是他的帝位卻一直坐的穩穩當當。他是元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又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竟以亡國之君,依舊面南稱孤,得以善終。朱元璋說他順應天命,誠哉斯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