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二卷 我來一扣動天地 39 遼東 Ⅲ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卷 我來一扣動天地 39 遼東 Ⅲ (4 / 4)

“武王克殷,箕子恥臣周,走之朝鮮,今平壤也。殷民從之者五千人,詩書禮樂及百工之具皆備。周人因而封之。箕子不受。子松,始受周命為朝鮮侯。亦曰韓侯。韓,方言大也。《詩》所謂王錫韓侯者,即其後也。”

“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也。”箕子“都平壤城。”箕子朝鮮的歷史延續千餘年,“至四十一代孫準”,被西漢初年的“燕人衛滿奪其地,”“是為衛滿朝鮮”。

——衛滿朝鮮是朝鮮半島歷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獻證明的國家。

因衛滿朝鮮不奉漢詔、阻絕使者,又到漢武帝元封二年,武帝“遣將討之,定為四郡”,以平壤“為樂浪郡”。“漢武既滅衛氏,以其地置真番、玄菟、樂浪、臨屯四郡。玄菟,今咸鏡南道。樂浪,今黃海平安二道。臨屯,地在今漢江以北。自此至晉初,其地屬於中國為郡縣者,蓋四百年焉。”

唐朝時期,在平壤置“安東都護府”,玄宗後棄之。元初,以平壤“為東寧府”,後升為東寧路總管府,後歸還高麗,復為西京。

2,箕子朝鮮。

箕子朝鮮可說是朝鮮半島文明開化之始。

箕子胥餘是殷末著名賢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譽為殷之“三仁”之一。……,箕子率其族人出走朝鮮。箕子入朝鮮半島不僅傳去了先進的文化,先進的農耕、養蠶、織作技術,還帶入了大量青銅器,另外還制定了“犯禁八條”這樣的法律條文,以致於箕子朝鮮被中原譽為“君子之國”。大量中國古代典籍和朝鮮史書的記載與在朝鮮出土的青銅器、陶器以及朝鮮的地面古蹟三方面相互印證,都證實了箕子朝鮮的存在。

自古以來,中朝兩國人民都珍視這一有據可查的史實。在朝鮮有自己的歷史記載以來,或者說直到上世紀60年代前,朝鮮、韓國的史書、教科書都沿襲了這一歷史學說。

3,朝鮮後代始祖。

“武王克商,封箕子於此,是為後朝鮮。”“……檀君是為前朝鮮。”

平壤城中“東有箕祠,禮設木主;題曰‘朝鮮後代始祖’。蓋尊檀君為其建邦啟土,宜以箕子為其繼世傳緒也。”

4,至今尚存箕子所畫的井田。

“舊城內,箕子所畫井田,形制尚有存者,如直路之類是也。”——此為宋人記載。

5,五聖十哲。

平壤“文廟在鄉校,五聖十哲皆塑像”。

“元初,釋奠先聖,以顏孟配享,蓋用宋金舊制,至延祐三年,始增曾子、子思配享。”“延祐三年秋七月,詔春秋釋奠於先聖,以顏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至順元年……加封……顏子,兗國復聖公;曾子,郕國宗聖公;子思,沂國述聖公;孟子,鄒國亞聖公。”

朝代不同,配享聖哲也不相同。曾子、子思並非到元朝才開始配享,曾子在唐時、子思在宋時就已經入了配享之列。配享最早的是顏回,三國時期就配享了;孟子和子思一樣,配享始自宋。

五聖:至聖孔子,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子,亞聖孟子。

十哲:祭孔時陪祭的第二等,唐開元時定為聖門四科弟子。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顏淵升為配享,宋端平二年升子思補十哲之缺。鹹淳三年,子思升為配享,升顓孫師為十哲之一。

清朝時期,增朱子為第十一哲;又增有若,位居朱子之前。有若也是孔子的弟子,也就是說,孔廟十二哲只有朱子不是孔門弟子。

除聖哲之外,歷代帝王均封的有配享先賢,如董仲舒、韓愈、寇準、王陽明等,到民國時期共有156人,最後一個列入孔廟的先賢是梁啟超。

6,箕子墓位處城外西北的兔山。

“墓在兔山,維城幹隅。有兩翁仲,如唐巾裾。點以斑斕之苔蘚,如衣錦繡之文襦。左右列以跪乳之石羊,碑碣馱以昂首之龜趺。為圓亭以設拜位,累亂石以為庭除。此則其報本之意雖隆,而備物之禮亦疏也。”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