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二卷 我來一扣動天地 4 肅紀 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卷 我來一扣動天地 4 肅紀 Ⅰ (2 / 4)

吳鶴年連稱不敢,看鄧舍沒別的問了,簽著身,復又坐回。

洪繼勳這廂介面,道:“有此三月糧餉,未知將軍下步如何籌劃?”

“總不能坐吃山空。正要請教先生。”鄧舍坐得時間久了,腿腳麻木;卻堅持著一動不動,保持端正姿勢不變。他對以後的發展有個大概的計劃,這會兒很想聽聽洪繼勳的意見,拾遺補闕。

洪繼勳等的就是鄧舍這句話,他摺扇開合,炯炯有神地道:“小可之見,有三綱,撫民、納才、招援。每綱又有兩目。”

“願聞其詳。”

“撫民者,選一精幹人物,充任本地父母。下分兩目,一則穩定城中秩序。雙城城小,無法盡容我軍士卒,當擇其精銳駐守城中,其他者悉數遷營城外。二則,春耕秋收,眼下正值農耕季節,需得儘快安撫百姓,恢復耕作。”

好容易得此一地,鄧舍自然不願再做流寇。不做流寇,就得有固定的糧餉來源,不耕無收,無收就無糧。他點頭贊同,一拱手:“如此,便辛苦吳先生,為我暫做雙城總管,如何?”

吳鶴年惶惶起身,唯唯連聲。投誠以來,他一直不曾有甚麼職務,夜半醒來,常常覺得項上人頭不穩,不止一次懷疑鄧舍會卸磨殺驢。雙城總管一職,他實在求之不得。一句話沒有推讓,順水推舟地接下任命。胸口一塊大石,至此方才落下。

“請先生再講納才。”

“納才,亦有二目。其一,納高麗人之才;其二,納漢人、渤海、女真諸族之才。”

他一語點到,鄧舍當即領悟。洪繼勳詳細解釋:“納高麗才為知彼;納諸族才為借力。”

他分析合蘭府一帶女真、渤海諸族和高麗的關係:“高麗接壤女真,多次為擴地而逐女真。合蘭府等地本為女真舊地,自高麗睿宗以來,一二百年間,高麗屢次和女真爭奪。互有勝敗。因此而死的女真人,何止十萬。三年前,高麗王趁亂佔據雙城並周邊數州,直至三散(今朝鮮北青),驅逐土著女真。兩族之仇可謂血海深仇。”

吳鶴年得了官職,膽氣稍壯,不願洪繼勳一人出風頭,插了一言:“但我漢人同女真也稱不上友好。金宋之爭才過了百年。”對鄧舍道,“小人聽說,元初,落戶河北、河南諸地的女真人,可著實被漢人殺了不少。”

洪繼勳斜睨他一眼,道:“女真分三處。一處在蒙古附近,不通漢語,蒙元視其為蒙古人;一處在河南等地,本為金代移民,通曉漢語;一處為遼東土著,又分大大小小何止數百個部落。金宋之爭對他們的影響不大;又早過去百年,相比眼下高麗奪祖宗地的大仇,小可以為,他們還是分得清輕重干係的。只要將軍許諾佔取高麗之後,此地盡還女真,他們為何不來?”

也有些道理。鄧舍請他繼續說。

“而渤海,亡國時,高麗還未建國。在其王族的帶領下,有數萬戶遷居新羅,繁衍到現在,除了些改族高麗的,尚有四五萬人,誠為高麗之一個大民族。便在雙城就有數百戶。而遼東等地渤海人數更多。他們互有聯絡,漢化皆深,幾乎和漢人無異。高麗本國等級森嚴,遷入高麗的,除了極少數之外,甚少做官,很多渤海人淪為賤民。

“因此,將軍若能取此兩族,區別對待,較之高麗人高視一等的話,不失為經營高麗的兩大臂助。”

這一綱名為納才,實際已經牽涉到了民族問題。民族分等,從長遠來說不是良策;但是鄧舍孤軍遠至,目前來講,要想站穩腳跟,也只有分而治之。

鄧舍頷首同意。

出謀劃策之人最大的成就感、滿足感,無過於提一策,主官納一策了。洪繼勳說的口渴,不管茶涼,端起來一口喝乾,接著道:“招援。一條在本地,一條在女真。”

“本地如何?”

“小可熟知本地人情,一萬三千人戶裡,漢人三千戶出奇。將軍可約見其中德高長者,士紳名流。優加撫慰,賴以助力,擇其優者為官長。如此便似飄絮落地,有了根基。”

“女真如何?”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