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嘔心瀝血方從哲
一起討論的書友:荊湖南路一書生、ip兄、高敖曹等諸位書友。
山東之戰,總而言之,於小鄧來說慘勝,但於察罕來說,則也不可以全然說敗。
為何呢?因為起點不同,目的不同。小鄧的起點是以分散的弱旅應對察罕八萬雄師的雷霆一擊,撐住了也就是勝了。
察罕的起點是以八萬人出擊十多萬山東紅軍(後來還有兩三萬海東援軍)。從結果看,田豐被他打垮,三路紅軍圍攻大都在兩三年內也變成泡影,連出發陣地保定、真定等地也被察罕奪回。雖然沒有徹底消滅小鄧克復山東但也消滅了其大量有生力量,更奪取了要地濟南,封鎖了其向西直出河南的可能。
察罕之失著主要在二:
1、低估對方戰力,分兵多路,導致久戰不勝。
2、濟南圍殲敵重兵集團作戰失敗。
3、泰安攻城失敗。
(荊湖南路一書生:第一點非常贊同,過於分兵,過於講謀略,還不如集中兵力攻下益都,戰事早罷。
第二點,王保保這個元末明初的牛人表現讓人很失望。擁有絕對優勢的兵力,先阻於濟南後阻於華山,要不是濟南城內有叛變,能否順利拿下濟南都難說。
再次回到分兵行動的話題上。如果察罕僅以偏師,牽制住濟南和泰安,集中全部兵力搗毀益都,那會是個什麼樣的結局。)
鄧舍之失著主要在:
1、專恃堅城,導致各自為戰。幾處地方人地皆失。
2、由於被困益都,導致對全域性控制力下降,幾處遊軍作戰皆不利,不如察罕人盡其用。
(荊湖南路一書生:我同意第二點。
按理說小鄧是地主,應該掌握地利,不曾想數處遇伏,被人拉開口袋往裡鑽。幸好幾個領兵的元帥頗有帥才,沒有一個被打得很慘。如果先前就有稍微周密的部署,司令部及早撤至後方全域性指揮,恐怕這戰要好打得多。
對於第三點,濟南過早丟失,屬於不可控制的範圍。但是小鄧事先沒有做好防範措施,也沒有明確的後著,該負領導責任。
對於第一點某也贊同。低弱我強時,不應該計較一城一池之得失,而要儘量發揮部隊機動性,斷敵糧道。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有生力量,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再次感慨髦太祖的游擊戰戰術是多麼的牛叉啊。
嘔心瀝血方從哲:本來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就要捨得犧牲,現在鄧舍條件還是不具備。也沒有良好群眾基礎配合——比如鄧舍如果真的放棄益都,無疑整個山東都會倒向察罕。
*歷史上也不是總是放得開的——比如*指揮山野期間就很放不開淮安,在保衛兩淮的戰役中失利。也有不得已不能放開的——比如保衛四平,如果輕易放棄四平,恐怕東野就被趕出中國了。
但是也沒有書評區裡那幾個國粉說的那麼輕巧。尤其某個人只盯著東北戰場——拜託,要是沒有關內戰場的真小米加步槍,*能在夏季攻勢前休息那麼久?別扯了,就是沒有遼南的小米加步槍,*也可以到蘇聯去修整了。晉冀魯豫的戰鬥、西北的戰鬥乃至呂梁的戰鬥這些人更看不見。
荊湖南路一書生:嗯,強烈建議小鄧以後多多搞好軍群關係,多多宣揚人民子弟兵的精神。群眾基礎就是糧道,就是後勤保障。
再一個建議就是小鄧應該眼界和胸襟再寬廣點,畢竟21世紀穿過去的,一點現代戰爭的意識都沒,這穿越不穿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