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持續不斷的移民集中,蘇門答臘華人已經超過1000萬,其他種族合計700餘萬,人口方面佔優,為戰爭持續下去奠定基礎。
如果藍軍方面離開沿岸地區追擊進入山區,則以游擊戰方式透過破襲交通線,騷擾襲擊後勤供應,夜戰襲擊冒頭部隊的方式持續不斷打擊藍軍。
考慮到藍軍空軍優勢和炮火優勢,戰爭儘量引入熱帶叢林地帶進行,降低藍軍空中優勢的影響。
由於戰爭有長期持續下去的趨勢,為了確保戰略主動,紅方以大面積熱帶雨林地帶為生存空間,透過複雜多變的熱帶雨林地形和氣候,使得藍軍清剿工作將不可行。
同時,當然熱帶雨林對於紅方也是巨大考驗,為此,要訓練團級及以下小股部隊在熱帶雨林複雜危險環境下生存的能力。
同時,原來的步兵武器兵工廠要化整為零,在島嶼中部山區建設小型武器彈藥兵工廠,支撐周邊部隊輕武器和彈藥的自給自足。
兵工廠原材料除了當地自己採掘生產一部分,還要開展大規模海外原材料補給,用漁船、快艇等等少量、多頻次反封鎖。
訓練主力部隊運動戰能力,透過熱帶雨林掩蓋運動的行蹤,一旦抓住藍軍方面部隊有突出孤立的時機,迅疾集中力量發起夜間區域性區域決戰。
主力野戰部隊要有晝夜行軍百里路程以上的能力,這樣可以在倆三天內集中方圓百公里部隊,至少能集中3到5個團的一個叢集,可以對藍軍突出旅級冒頭部隊進行夜襲,哪怕不能得手,戰鬥到天亮即撤退。
透過游擊戰和運動戰,對藍軍方面持續不斷攻擊,迫使藍軍主力不得不龜縮在沿著
海岸線的有些幾個城市中。」
丁偉的應對讓李雲龍皺起眉頭,按照藍軍方面的限制,能夠登陸蘇門答臘島的藍方聯軍,最多也就是8個師左右,從兵力上來說絕對劣勢。
如果紅方分散開來,藍軍要在4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抓住紅方部隊的痕跡,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由於華人在島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紅方有足夠的支持者提供糧食等必備物資生存下去。
至於武器彈藥方面,透過分散的小型兵工廠,可以確保步槍/機***和手榴彈、迫擊炮彈等基本供應。
黃清源他們早就做了輕武器自給自足的打算,生產步兵武器和彈藥的機床裝置在島上起碼分散了好幾十處,每一處都能供應一倆個團的消耗。
這個武器製造網路,根本不是短期內藍軍可以摧毀的。
所以,對於藍軍層出不窮的襲擊,李雲龍哪怕手握空中優勢,可以在白天呼叫空中支援,形成對紅方部隊的絕對壓制,但是現在丁偉不出現在白天,就是夜戰、混戰方式,空軍的優勢等於就廢掉了。
李雲龍思考了很久,才進一步給出下一步的作戰策略。
「藍軍方面組建快速反應攻擊群,以旅和團為基本單位,前線派出培訓的當地人進行偵察,尋找兵工廠和紅方部隊駐地。
透過大量的情報工作,將紅方駐地和兵工廠標識出來,然後出動快速反應攻擊群和空軍逐步摧毀,由於情報人員培訓和偵察需要大量的時間,本戰術預計用2年時間建立情報人員和網路,前期並不打草驚蛇,暗中蒐集情報。
在明面上,部隊仍然保持重點出擊的戰術方面迷惑紅方。
透過這種方式,藍軍至少在3年內可以摧毀紅方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武器彈藥供應和野戰部隊。
透過集中履帶式運兵車和輕型坦克,以及引入美式吉普車作為部隊高機動性的工具,快速反應攻擊群能夠在一天內穿插200公里到300公里鄉村路的運動能力,以運動戰對付運動戰。」
「那麼現在雙方的時間線呢?戰爭進展到現在這個白熱化狀態,戰爭持續多久了?」高建武問道。
他的問題好像不相干,但是李雲龍反應過來,前期大馬半島的戰鬥,至少要僵持2年以上,登陸蘇門答臘折騰下來,起碼三五年才能真正見些效果,也就是說,這場戰爭打到現在這個模樣,短則五六年,長則都七八年了。
大旅長眼中精光一閃,「換句話說,即便沒有我們的直接參與,黃清源他們也能堅持到最終的勝利,藍軍很難在遠東支撐這麼大規模的戰爭持續這麼多年。無論是人員傷亡還是戰爭軍費的開支都支撐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