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379 兵棋推演 (2 / 3)

丁偉根據李雲龍的進攻進行了全面退守的應對,從場面實力來看,丁偉這個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沒有太大毛病。

「第二階段,藍軍東西倆線進攻,由於紅方棄守,藍軍東西倆線進展神速,預計1個月時間完成對東西線沿海和沿公路線城市的佔領,接觸戰將會給紅方傷亡3個團到5個團。

由於未殲滅紅方主力,藍軍方面採用重要節點式防禦,即在中心城市以師旅駐守,第17印地步兵師駐守巴利文,第20、第23印地步兵師、第254印地坦克旅駐守瓜拉隆(吉隆),第26印地步兵師駐守獅城。第26印地步兵師駐守瓜拉丁,第19印地步兵師駐守關丹。

第33軍、第15軍和第50坦克旅組成倆個機動作戰兵團,其中第33軍和第50坦克旅以巴都牙為駐地,同瓜拉隆駐軍負責北部區域清剿,第15軍以柔府為駐地負責南部區域的清剿。

每次掃蕩出動的部隊規模不低於1個整編師,配合海軍和空軍直接支援。

其中以第254印地坦克旅和第50坦克旅為核心,混編1個裝甲運輸車步兵旅,編制為倆個機械化作戰兵團,實施單日200公里範圍重點打擊,對於區域範圍內的團級以上建制紅方部隊,實現發現即摧毀。

早期紅方部隊集中化較高,透過偵察機搜尋,前期清剿預計給紅方造成58個團的損失,壓縮紅方作戰部隊的集中建制規模。」

李雲龍對於機械化大兵團遠距離奔襲作戰已經有了很深的研究和實戰經驗,他的這一個招數,直逼紅方軟肋,缺乏空中支援,缺乏對抗坦克部隊的有效手段。

丁偉和大旅長、孔捷等人被李雲龍這倆個機械化作戰兵團的戰術一下子也弄得沒有脾氣。

仗打到這個時期,留在半島的部隊損失一半都不奇怪,畢竟戰力方面全部落入下風,而早期紅方部隊沒有經過毒打,各級指揮官都不會高度重視游擊戰的價值,應該有不少指揮官選擇死戰方式。

只要在巨大的損失目前,他們才會接受現實。

「紅方殘餘部隊進一步分散作戰,在叢林實現營以下游擊作戰方式,彈藥物資補充,以蘇門答臘島小規模偷運方式,對半島遊擊作戰部隊進行彈藥補充和人員補充。

開展大規模交通要道的夜襲戰,反偵察戰和針對藍軍崗哨的麻雀戰。

依託可靠的橡膠園、香蕉園群眾基礎,接近城市附近,針對藍軍小規模部隊展開持久的游擊戰,以分散作戰持續擴大藍軍的傷亡。

由於半島熱帶叢林較多,藍軍對於分散遊擊的紅方無法徹底剿滅,

紅方將在叢林中堅持作戰。

同時開始發動群眾在佔領區大規模抗議。」

丁偉反擊的力度有限,經過眾人的討論,如果沒有外部的干擾,這個游擊戰爭至少要堅持五年以上才能取得顯著效果,游擊戰爭每個月能展開十多次有效行動,殲滅藍軍兩三百人的話,一年下來可能造成藍軍兩三千人的傷亡,當然,考慮雙方的戰力,紅方傷亡不會比藍軍少。

如果能夠持續不斷,5年造成藍軍一萬多人傷亡還看不到剿滅紅方的希望,那這場戰爭基本上就會回到談判桌上。

「藍軍開始對蘇門答臘進行打擊,太平洋艦隊更加嚴密封鎖海峽來往船隻,空軍開始對蘇門答臘軍事目標進行打擊。

與此同時,聯合荷軍展開聯合行動,抽調第15軍和第50坦克旅,配合荷軍3到5個師,一支特混艦隊,在蘇門答臘進行登陸作戰。

聯軍分成倆路,一路從杜邁登陸,一路從瓜拉丹登陸,第一階段戰略目標是佔領海峽沿岸,截斷對半島的軍事支援,同時佔領蘇門答臘油田。

由於具有堅固港口防禦工事,聯軍方面經過一個多月的轟炸,破開了港口大部分工事,然後登陸大軍在空中轟炸和艦炮支援下強行登陸。

轟炸和艦炮摧毀了紅方炮火支援,登陸部隊面對紅方地面部隊的反擊,以一個步兵旅代價完成淺灘登陸,將大炮和坦克輸送上岸後,紅方只能節節敗退。

這倆次陣地戰,紅方防守部隊投入,步兵方面不低於6個團以上,炮兵方面至少投入2個炮兵團,戰役以紅方損失全部炮兵和半數以上步兵結束。」

李雲龍的這個假設不是空穴來風,戰爭的進展極可能變成多個主體的爭端,到了這個程度,黃清源他們可能要面對更多的敵人了。

「面對藍軍咄咄逼人攻勢,紅方撤出馬六甲沿岸城市,主力退入山區和藍軍暫時無法控制的西海岸發展。

蘇門答臘島南北長約1700餘公里,東西寬200公里到300公里,有著較大縱深和戰略迴旋機會。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