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接楊燕燕回家,再到和楊燕燕一起去保郡,不過區區幾天,於是還沒到過年,隆冬歲月,他又一次出發了。
這一次,狄阿鳥直接給了他一個剿總的頭銜,直屬軍隊給他擴充成軍府,另外撥來兩個甲等軍府的牛錄,還給他準備了若干幕僚,參軍,正式組建了他的行轅。出發前,李虎也做足了功課,提出先西北再東北的剿匪大略,提出西北原野多,植被少,馬匪和沒有投降的小部族活動範圍大,容易流竄,更容易壯大,不能給他們足夠的時間,所以要先剿滅。而東北都是原始森林,山地,那些不臣服的人難以形成規模,又不利於搜尋,所以要放到後面,前期只做準備工作。
狄阿鳥很滿意。
出兵之前就有方略在胸,總比走一步看一步強。
他站在城樓上,把李虎送走,就作手安排楊燕燕的事情。
首先,楊大娘和她兒媳婦要被接到了漁陽。
這是一項政治任務,楊燕燕的親屬要是留在靖康,一旦有圖謀不軌的人打聽到點什麼,就有可能脅迫他們,不能留在靖康。而要想讓安土重遷的老太太搬走,李鴛鴦是絞盡腦汁,託人輪流上陣,才把此事辦成。此時此刻,兩人打量著眼前的青磚四合院,不由惋惜家裡剛剛蓋起來的大院子。那大院子剛蓋起來,家裡有地有餘糧養有羊羊油豬,還有個大石場,周邊鄉親都熟,這接過來,雖然院子挺好,僕役在側,終覺不自在。
僕役是勾欄撥來的,好幾個,什麼都不讓幹,什麼都搶著幹,但待著就是覺得悶,尤其是沒人往來。
不過沒幾天,楊燕燕也轉學來了漁陽,兩人這才覺得家裡有點熱鬧。只不過,她這回來,課業繁重得嚇人,剛下學,乘車回來,就有女師上門,然後上課,一直上到傍晚,第二天,再來一個女師,再上另外一個課程,好幾天都不帶重樣的,不知不覺家裡就多了個書房,書房裡的書是一天比一天多。
偶爾有了閒暇,楊大娘就問楊燕燕,上次李虎帶她去通京,都見了他家的誰,一問,楊燕燕就笑,說李虎有兩個奶奶,姑姑、伯伯、叔叔、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特別多,除了他阿爸阿媽,人她根本沒記住,就一起吃了一個飯,說是與李虎一起去敬酒,敬著酒說著話,已經快半夜了還沒完,李虎她阿媽怕她餓,讓她先去吃飯,要李虎自己去,那天,好多親戚都給了見面禮,也都被李虎她阿媽讓人登記收走,李虎說有些東西太貴重,要退還給他們。
楊大嫂也好奇李虎家裡什麼樣兒。
她就開始回憶,最後就說:“房子好大,成片、成片的。修得跟咱易縣縣衙的房子差不多,好多連磚都不是。只是房子比縣衙新,也要乾淨得多。”
她覺得她說得很詳細,其實楊大娘和楊大嫂根本在腦海中還原不來。
馬上就要過年了,也不知道老家的人都在幹什麼,這過年咋走親戚法,問李鴛鴦,李鴛鴦說過年李虎可能回不來,但楊凌鋼知道回來漁陽,已經告訴他了,年後要走親戚,會護送他們回去一趟,她們這才放了心。
放心歸放心,卻還是度日如年。
沒有辦法,李鴛鴦又三天兩頭給她們送戲園子的戲票,讓自己新婚妻子來陪他們出去走走,見見漁陽迥異中原的新面貌。
但漁陽是座城,雖然西進浪潮走了很多的人,仍是房子多,路多,車多牲畜多,出門走得遠了,拐彎多了,就感覺難回去。
這一年,就這樣給過去了。
過完年,倒是好了一些,街坊上認識了些鄰里,倒是可以有人相互來往。
這個一來往,李鴛鴦就頭疼。
楊母覺得自己閒暇時間多,身骨好,非要帶著自己兒媳婦給人家漿洗衣物,納鞋底、鞋墊……或收錢或不收人錢,使得周圍的人都往宅子裡送。
李鴛鴦每次一來,見到一走廊的漿洗衣物,就不知道該怎麼勸,只一個勁腦仁疼。
這個新工作還影響到楊燕燕。
楊燕燕遷來漁陽讀女學,她就讀的女學也是好學校,女學裡的同窗,漸漸有好多人都知道她娘和她嫂子在給人漿洗衣裳,於是私下議論,說她娘靠漿洗衣裳,那麼辛苦供她上學,她吃的好穿的奢侈,出手闊綽,上學下學還花錢僱馬車。
現在楊家的家境很好。
別說老家的土地,石頭場,光是楊凌鋼賣的船錢就是天文數字,到頭來成什麼了?
李鴛鴦嘴裡不說,心裡在想:大王讓把他們接來,給楊燕燕上最好的學校,請最好的先生,那都是培養她貴族範的,將來堵別人的嘴的,現在成什麼了?還不如之前,好歹也算老家的一個大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