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飯是與西紅柿炒雞蛋的靈魂搭檔,不二之選。
在做菜之前,先把米飯放高壓鍋裡燜上,淘米的時候唐植桐從空間裡薅出一把京西稻偷偷摻裡面。
京西稻的歷史不算悠久,但絕對是農作物培養上最用心的一個品種。
京西稻其實是個早熟品種,早在康麻子時就是農曆六月中旬收割,而其他品種都得過了白露才成熟(參考資料《幾暇格物編·御稻米》)。
康麻子祖孫三代都很關心自己的口糧。
康麻子開了個頭,在豐澤園開闢了幾畝水田,種稻觀察,選育出了一種80多天成熟的早熟稻種,這就是京西稻的雛形。
雍老四甚至親自下場耕種,還讓畫師作畫留念,不是一幅畫,而是一套,23張耕種圖,23張紡織圖。
(附圖,您能在圖中找到老四嗎?)
蓋章狂魔上位,沒有他爹下地的雅興,但依舊很關心京西稻的培育,下江南的時候從當地帶回了新品種“紫金箍”,定型流傳至今。
除了新品種,這位一輩子寫了兩萬多首打油詩的詩人,還寫了好幾首關於京西稻的詩:
疑是山村是水鄉,禾苗低亞稻苗黃。綠楊十里蟬聲沸,颯爽風中饘粥香。
誰知村北一川景,卻似江南三月春。
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畫裡小江南。
紫金箍是個很特別的品種,稻芒顏色紫紅而且比較長,可以有效防止鳥啄食,即便這樣,產量也不高,畝產只有300來斤的樣子。
慈禧嚥氣之前,就很愛吃京西稻。
時間一晃而過,1954年,京西稻被統一收購,並上調到專門的倉庫保管。
起初的本意是供外來友好人士食用,後來範圍就擴大了那麼一丟丟(資料來源於百科“京西稻”詞條)。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在任何時期都是一件非常諷刺的事情。
上面給種植京西稻的村民留了一部分餘量,種植的村民每人每年能分到5斤的大米口糧,並留下明年的糧種。
唐植桐空間裡的京西稻和稻種都是從這部分餘量裡面來的。
京西稻的身份又重新煥發光芒,為了質量穩定,就勢必會統一種植、統一新技術、統一品種。
但剛開始嘛,沒人敢一下子一刀切,新品種需要試種、篩選,所以才會在58年還有紫金箍的老品種存在。
像什麼越富、秋光、上香1號等等,都是六十年代以後定型的品種。
不能說這些品種不好,畢竟好山、好水、好田,種出來的都不會太差,但唐植桐仍想著自己存一些老品種,等以後能承包了,自己整上那麼一片地,給全家食用。
產量多少無所謂,就為了體驗、批判康、雍、乾祖孫三代這一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