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用高壓鍋的緣故,米飯熟的比較快,很快香味就從洩氣口溢了出來。
儘管有高壓鍋鎖味,但香氣還是吸引來了外面的姑嫂三人。
“哥,你做的什麼呀,怎麼這麼香!”鳳芝衝進屋,嗅嗅鼻子,問道。
“你猜?”唐植桐沒有告訴鳳芝,而是看向王靜文。
“是京西稻?”王靜文對這種味道記憶猶新,試探的問道。
“還得伱啊!你自己說,有啥是你沒吃過的?”唐植桐給小王同學豎起了大拇指。
“討厭!哪來的?”小王同學沒有生氣,同樣嗅一嗅,問道。
“在那邊培訓的時候,外出散步,看到有人賣,就買了一點。”唐植桐順口胡謅,種植區域就在頤和園附近,這麼說倒也能交代的過去。
昨晚夫妻倆剛溝通好,小王同學白愣了一眼唐植桐,沒有再說什麼。
唐植桐嘿嘿一笑,這事就算糊弄過去了,也算是一個好的開始,畢竟隨著供應越來越緊張,自己帶回來的東西會越來越多,讓小王同學這麼慢慢適應,不是一件壞事。
唐植桐看過一些京西稻的資料,都是當事人口述的那種。
京西稻香味特別濃,煮一鍋飯,整條街都能聞見,還具有顆粒分明的特性,民間稱其為“三伸腰”。
即京西稻做出來的米飯,涼三回熱三回,和新做出來的一樣。
還有一種幾十年後宣傳中的說法,叫“七蒸七曬,色澤如初”。
無論哪一種,都表明了京西稻不同於普通大米的特性。
京西稻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非常珍貴,哪怕是種植的農民,也輕易吃不上。
每年只有春節、五一、八一這三個重大節日才在全家的飯桌上出現,每個人都能嚐嚐。
為了多吃一回京西稻,當地稻農還會做一種“二米子飯”,即將一點珍貴的京西稻和大量的小米混合在一塊蒸,吃過一頓,老想吃。
更多的稻農甚至不捨得拿京西稻做二米子飯,而是用來熬粥,熬出來的米湯都是青綠青綠的,米是米湯是湯,盛到碗裡頃刻間就會結成一層透明的薄皮。
這點,唐植桐很快就見識到了。
糧食緊缺的年代,淘米水沒人會倒掉,甚至不少家庭捨去了淘米的步驟,直接蒸米飯。
唐植桐淘了一遍米,淘米水沒有倒掉,熬了一鍋米湯。
做完這一切,唐植桐才開始做西紅柿炒蛋。
西紅柿炒雞蛋是一道非常家常的菜,外面館子在賣,自己家裡也能做,但箇中滋味卻相差很大。
究其原因,是飯館的廚師一般用重油猛火,而自家爐灶的火力不大行,所以做出來會有些差異。
在料油的加持下,唐植桐這道西紅柿炒雞蛋的味道也撓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