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工匠們對機械的製作都是家族傳承,嚴重缺少理論的依據。大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一個能工巧匠要對一個成型機械做出改進,除了突發奇想,更需要漫長的實驗才敢行動。
他們完全是在依靠經驗行事,對機械的最佳化改進往往會走非常多的彎路,浪費大量的時間。
但這些機械在徐光啟眼裡完全不同,他能很容易就搞清其中原理。並能依照原理對機械做出最佳化和改進。
徐光啟從原理上對機械進行的最佳化改進,相對經驗型改進就容易多了,成功的可能性也更高。
像此次棉紡機械改為毛紡機械,就是理論和實驗雙方結合的最好體現。
對工匠們需要經過大量長期的實驗才能確定的改動,徐光啟很輕鬆就從原理上找出不同。
他擬定的修改方案,工匠只需在試驗時做出微調就能輕易成功。
這就是一個頂級科學家的真正價值所在。
在皇莊院內
“殿下,這是來自泰西的湯若望傳教士。此次若沒有他的幫助,恐怕很難完成羊毛的梳洗工序。”徐光啟把身邊的一個同伴介紹給朱由檢。
“湯若望?這個名字似乎聽說過。”朱由檢一邊在心中搜尋記憶,一邊向那傳教士望去。
這是一個高鼻凹眼的典型外國人,身體頗為粗壯,看不出有多大年紀。一身中國農夫的打扮,配上那張臉看上去頗有幾分彆扭。
“參見信王殿下。”湯若望躬身施禮,除了言語有些怪異意外,完全就是一箇中國文士做派。這讓朱由檢大感好奇。
也對,這還不是鴉片戰爭以後的近代中國。
大明的這個時代,中國還並不落伍。
“先生免禮。”朱由檢客氣的招呼,也沒有露出驚訝之色。
看湯若望得體的舉動,徐光啟大感欣慰。
“湯先生”朱由檢指了指毛線,直接詢問,“不知,您的家鄉這種原料一般加工成什麼?”
對這個問題,朱由檢真的很好奇。他前世只聽說英國羊吃人的故事,可並不知道,毛紡的最終產品是什麼。
“這,”湯若望愣了一下才回答,“這種高階材料一般會織成布做成成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