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地域,可供遼東漢人逃亡的途徑並不算多。北面是苦寒的深山老林,南面是大海。拋開這兩個方向,除了西向逃往大明和草原的,就只有東向逃往朝鮮了。
逃亡的漢民,首選還是逃往寧遠。
孫承宗掌管下的寧遠防線,迎來了最大的一波遼東難民潮。
鑑於努爾哈赤善用內應攻城。為防難民作亂,孫承宗不敢就地收容難民,只能把難民一律送往關內,交由朝廷處置。
這批龐大的難民可不是幾百、幾千人,而是陸陸續續接近10多萬人。面對如此多的難民,大明各地方官完全無計可施。只能任由難民向京城前行。
而難民們只是本能地向大明京城方向行進,似乎到了京城就能得到一條活路。
訊息傳到京城,大明朝廷一時變得手忙腳亂。
如此多的難民,一旦發生暴亂,那就是天下震動的大事。
朝堂數次廷議都沒有形成明確結果。
要收容這些難民,就要提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
對魏公公掌管的朝廷來說,錢還是小事。只要是關內土地兼併嚴重,哪裡還有空閒土地能夠安置如此數量的難民。
龐大的難民潮打亂了魏忠賢的節奏,魏忠賢不得不暫停他的改革計劃,全力應對遼東難民。
遼東難民的到來,對朱由檢來說反倒是個不錯的訊息。
在皇莊的一個小院落中,朱由檢眼看著羊毛從雜亂不堪,經過篩選、梳洗等一系列步驟,最後從紡機上紡成毛線。雖然毛線還顯得有些粗糙,但已經是合用的產品了。
這鄭家送來的第一車羊毛,經過多次試驗摸索,總算實驗成功了。
朱由檢可從沒想過,羊毛紡成毛線還需要這麼多的步驟。此次成功,還真是僥倖。
“辛苦先生了?”朱由檢向徐光啟鄭重一躬。
“殿下,無需如此。”徐光啟回了一禮,他欣慰的看著成型的毛線。他的《農政全書》可以再添新的一章。
此次羊毛紡成毛線,基本與朱由檢無關。朱由檢所做的唯一的貢獻,就只是下達了指示。能順利紡成毛線,徐光啟居功之偉。
毛紡所需的一切,從洗毛的溶劑到紡織的機械,都是徐光啟親自帶著工匠們一步一步實驗出來的。
能招攬到徐光啟,不能不說是朱由檢的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