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莊公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君王,大家都知道曹劌論戰,對英勇有謀的曹劌讚賞有加,卻往往忽視了他服侍的君王——魯莊公。
司馬遷《史記》:“莊公好力。”
曹劌論戰、長勺之戰都可以看出莊王虛心採納別人的建議,這樣看來似乎是個明君,但又有人說莊公是個泛泛之輩,政績平平沒有什麼好說的。
究竟,魯莊公是個昏君還是明君,還要從他的生平說起。
太史公曾在《史記》裡評價魯莊公:“莊公好力。”
短短的四個字,道出了魯莊公一身最突出的特點,沒錯,魯莊公是好力,何以見得?
我們看下魯莊公的身世,自然會對他好力有更深的理解。
魯莊公生於魯桓公六年九月丁卯日,姬姓,名同,為春秋諸侯魯國第十六任君主。
他為魯桓公的兒子,承襲魯桓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32年。
魯莊公能夠在皇位上坐32年,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先不說他的好力,單就其他的來說,他在魯莊公八年放過管仲,當時齊公子糾與管仲逃到魯國。
次年齊桓公發兵擊敗魯國,魯國殺子糾。
齊向魯索回管仲,魯人施伯認為齊欲重用管仲,將會對魯不利,勸莊公殺管仲,莊公不聽,把管仲歸還齊。
隨後在魯莊公十年,這一年的春天,齊桓公派兵攻魯。
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相遇。
魯莊公採用曹劌人建議,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魯軍一鼓作氣,打敗齊軍。
後乘勝追擊,直逼齊國國都,獲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
由“長勺之戰”可見魯莊公既有目光短淺、迷信的一面,又有虛心聽取下層人士意見的一面。
在戰前的政治準備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這些養生的東西,自己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拿來分給別人。
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說多少,不敢誇大數目,總是誠心誠意,這些本身和戰爭的取勝沒有關係。
而魯莊公卻津津樂道,足見其迷信、愚腐的特點。
在戰鬥中,他不懂“一鼓作氣”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厭詐”的戰術,而要盲目出擊,其“肉食者鄙”的特點暴露無遺。
另外,“長勺之戰”的勝利沒有曹劌不成,而曹劌能夠參政、議政和魯莊公的虛心納諫不無關係。
細細梳理來,魯莊公這個人還是有許多優點的,首先是虛心納諫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春秋時期,那時君主專制,帝王惟我獨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