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接到三道聖旨,一道指責他獲得鳳州和興州還不知足,命令他繼續履行招討副使的職責,討逆楊守亮軍。
一道聖旨任職他的兒子西川節度副使,西川節度使由韋昭度復任。
一道聖旨再次置立龍劍節度使,治下利州,劍州,綿州,龍州和文州,龍劍節度使由李茂貞舉薦。
兩道聖旨,李茂貞佔領地分成了三個節度使治下。
李茂貞對於西川節度使任職不滿意,但只能暫且接受,龍劍節度使他自己兼任,他還有隴右節度使官職,一下子兼任三個節度使官職。
有了朝廷的合法認可,李茂貞對於佔領地的收管大義在手,他傳令鎮守劍州的軍力,讓南下的朝廷軍力透過劍門關,命令西川出兵兩萬,配合朝廷軍力落井下石。
嘉陵江的順流送信不慢,韋扶風的接旨只晚了五天,看過聖旨,隨手扔在案上,根本不予理會,也不願做樣子去應付。
韋扶風沒有出兵,佔據忠州的武泰節度使出兵了,五千軍力北去參戰。
事實上就是去撈好處,最大的好處是俘虜,冷兵器時代,人口是勢力強弱的根本之一。
圍困三臺縣城的楊守亮軍,一下子陷入四面楚歌,被罷官的資訊在軍中散佈,幾路大軍來襲的訊息也傳揚開來,軍心陷入驚惶動盪。
朝廷軍力還沒有進入三臺縣境,就出現將領帶兵叛離的事實。
楊守亮軍的骨幹,大多數出身神策軍,都是楊復恭外放的武官,目的一是加強興元府軍力,二是掣肘楊守亮。
楊復恭和楊守亮被罷職,出身神策軍的將官最先有了異心,他們理所當然的繼續效力朝廷,很多將官暗中使人去見朝廷招討使,一是探聽虛實,二是獲得投附。
僅僅三日,楊守亮軍叛離了兩萬多軍力,身在榮州的韋扶風,竟然也有人找上門請求投附,行軍司馬李子奇的使者。
李子奇也是出身神策軍將,在楊守亮軍中擁有一定軍勢,不過大半軍勢失陷金州,數十骨幹將官得以迴歸興元府。
楊守亮軍南下進襲東川軍,徵發了大量壯丁為團練兵。
李子奇和麾下將官獲得一萬團練兵歸屬,李子奇的使者說,感激韋扶風的放生之恩。
李子奇的請求歸附,讓韋扶風意外,算得無心插柳之得。
考慮後,韋扶風讓李子奇先去投附天威軍使李順節,言李順節或許奪取夔州和歸州。
使者離開了,韋扶風沒有讓李子奇直接來投的原因有三。
一是李順節參與進襲興元府,祖父傳書中提過慫恿李順節,韋扶風順勢做個預判佈局。
二是韋扶風的觀望態度,他不想引起過多的關注,奪取榮州和嘉州,在巴蜀亂戰的局面下屬於正常,毫無進取反而不正常。
李子奇帶著一萬將士來投,必然引起轟動,朝廷和諸藩都會警惕的關注了川南。
韋扶風在金州和長安了解過,兩地人心對於川南的印象,還停留在不宜居的邊荒蠻地,很是不屑一顧。
主觀上,韋扶風當然貪婪成都平原的千里沃土,但客觀上,他需要整治內部,籠絡流民之心,練兵積糧,築城興商。
西川是塊寶地,但盯著的大人物太多,內有朝廷和藩鎮虎視,外有吐蕃和羌族(茂州一帶,党項人一支)的威脅,想要守住需要付出很多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