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扶風認為與其進取西川,不如向大江下游發展。
李子奇的使者回到梓州,交給李子奇一封任職指揮使的公文,韋扶風當著使者的面親筆所書,加蓋了川南節度使大印。
使者稟告了親眼所見的巴城,渝中城,軍民的生存狀態,以及軍制和治政。
李子奇聽了之後,更堅定投附韋扶風之心,有了韋扶風的任職公文,日後不會被詬病反覆小人。
李子奇命令使者,又去見朝廷軍力的李順節。
使者見到李順節,言稱李子奇敬仰李順節勇猛,又知道李順節是鎮江節度使,請降為節度使判官。
李順節自然歡喜,他知道李子奇也是出身神策軍,不疑有詐,答應了李子奇的歸附,任職李子奇為節度使判官,其下軍力成為鎮江節度使軍力。
獲得李順節的接納,李子奇又暗中策反其它神策軍出身的將官,獲得五千軍力的聯盟。
策反神策軍出身的將官投降李順節,在心理上容易接受,沒人願意投降不熟悉的川南軍。
結果,還未交鋒開戰,楊守亮軍或明或暗的背叛一半。
楊守亮驚怒惶恐,明白不能繼續留在東川,忙大軍開拔南下,打算渡過下游嘉陵江,回到山南西道地域,之後北上返回興元府。
不想開拔途中,楊守亮的義子楊子實,竟然率領兩萬後軍轉去簡州,投降了鳳翔軍。
投降鳳翔軍的楊子實,就是曾經率軍進取川南渝州的主帥,倒是非常擅於見風使舵,趨利避害。
楊子實的背叛,造成楊守亮軍愈發動盪,一路不斷有軍力走逃。
李子奇也想走離,無奈身在楊守亮的中軍,他只能暗令屬下先走,做出一副驚怒神情應付楊守亮。
但在渡過嘉陵江時,李子奇和近衛,獲得機會在江中乘船脫身。
李子奇在下游返回嘉陵江西岸,望著看不見的楊守亮渡江軍力,嘴角苦笑,有種樹倒猢猻散的淒涼心境。
李子奇沒有主動尋投李順節,而是找個所在隱藏起來,直至朝廷軍力追擊過來,他才去見了李順節。
李順節正自歡喜,這一路上收降了近兩萬軍力,名正言順的變成鎮江節度軍。
孫揆雖然是招討使,但無權干涉李順節收降。
看見李子奇來了,李順節做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模樣,挽扶起參拜的李子奇。
李子奇原本是節度使麾下的行軍司馬,按理能夠求得行軍司馬軍職,但韋扶風指示他求職判官即可。
李子奇明白韋扶風的用意,求低能夠減少猜忌,求職行軍司馬,只怕李順節尋個機會殺戮,判官一般不領軍,但卻擁有很多實權。
......
楊守亮渡江逃回山南西道的巴中地域,大軍只剩一萬,只能含恨北上,沿著巴中米倉道迴歸興元府。
朝廷聯軍在嘉陵江西岸一時找不到船隻,鳳翔軍,潼關軍,鎮江軍,武泰軍和孫揆的朝廷軍,都忙著收編投附或者俘虜的軍力,也無心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