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扶風三人,艱難的在褒斜道行進,遇上老馮不能走的險地,韋扶風就背過去。
雖然走走停停的不快,但勝在休息時能夠安然。
走到了褒水,韋扶風學著其他流民,製作了一個竹木筏。
老馮坐在木筏上順水漂流,韋扶風在岸上用藤製繩索牽繫,行進的速度大增。
五日後,抵達褒斜道的出口褒城,總算走出了艱險的褒斜道。
褒城是鎮守漢中的要塞,駐紮了五百鎮軍,隸屬興元府治下縣域。
興元府,治下有勉縣,南鄭縣,西縣,城固縣,褒城縣。
興元府古稱梁州,漢朝更名為漢中郡。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朱泚造反軍亂,皇帝驚恐逃離長安避禍漢中。
叛亂被鎮壓之後,皇帝回去長安,詔改漢中為“興元府“,位同京都長安。
抵達褒城,韋扶風三人坐了商船,順褒水抵達了興元府治南鄭縣。
南鄭縣城是山南西道節度使治所,位於漢水之南,遠遠望去,城池巍峨廣大,城外還有軍營。
韋扶風三人入城,看見一片雜亂的景象,滿街的流民,比上洛縣還顯多。
但上洛縣城比南鄭縣城小的多,人口的容納量差別很大。
韋扶風三人在府城內走遊,打聽訊息。
一番細緻的走問,韋扶風臉色陰霾,內心的期望遭到了嚴重打擊,獲得的資訊很不好。
“老馮,你認為王建真的能夠獨霸西川?是不是誇大了?”韋扶風輕語問道。
“應該是事實,王建是一個如狼似虎的梟匪,行事能夠肆無忌憚,韋相爺是文官,遇上王建那種無賴梟匪,必然處處被動。”老馮回答。
韋扶風點頭,輕語:“王建被逐離長安的神策軍,任職壁州刺史,卻是膽敢妄為的進奪閬州,自任閬州防禦使,閬州是山南西道節度使下轄,楊使君竟然縱容其妄為坐大。”
“王建善戰,又有神策軍出身的東川節度使顧彥朗支援,楊使君入主山南西道不久,或許是不想內鬥的折損實力。”老馮說道。
“王建僅僅三千軍力,攻入西川的大佔優勢,確實是驍勇善戰。”韋扶風肯定道。
“若是訊息為真,韋相爺在西川的處境,只怕就是一個名義上的主帥,西川亂戰的結果,似乎是韋相爺幫助王建壯大了軍力。”老馮說道。
韋扶風苦笑,輕語:“身為朝廷任用的西川節度使,竟然不知道收取西川諸州的勢力為己用,只知道盯著成都死磕。”
“也不能那麼說,成都之外的諸州勢力,韋相爺沒有實力去奪取。”老馮說道。
“身任西川節度使和兩川制置使的官職,完全可以便宜行事的封官許願招安,兩川之地的官民人心,對於朝廷的存在,比之中原要認可,不然黃巢之亂,先帝也不會避難於西川成都。”韋扶風輕語。
“韋相爺若是那般做了,卻會引起朝廷的詬病猜忌,後患很多。”老馮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