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漢皇劉備> 第二百五十章 劉協心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五十章 劉協心事 (1 / 2)

楊彪籲聲嘆氣的時候。長安皇宮中,天子卻正與皇姊萬年公主、貴人伏壽密謀如何逃離長安城。

劉協和他兄長劉辨不同。劉辨自小寄養在道人家,管束未免鬆懈,基本上相對太子的成長而言,可以說是放養的。這也就避免不了沾染上一身散漫的氣息。而劉協,養在深宮,有名師大儒為其啟蒙講學明禮。是以劉協雖然年幼,卻進退有度,舉止大方,臨事不亂。這也是他當年為董卓一眼相中,立為天子的根本原因。

劉協雖然年幼,卻也熟讀春秋,頗知史事。在長安又有一班老臣輔佐。是以深知長安與洛陽,二帝並立,對大漢朝廷的危害、對統治基業的動搖是有多大。董卓在時,迫於其淫威,百官公卿皆畏懼而不敢言。劉協為了自保,亦只是做一個泥塑木雕般的天子,任董卓恣意胡為。如今董卓已死,李、郭雖然驕橫,但他卻再無性命之憂。也是時候考慮大漢的未來了。

劉協雖然只是個十幾歲的少年,但這些年風雲變幻,早就見慣了鮮血與死亡。被董卓擄到長安,一路上,屍橫遍野。再在長安,每日受董卓欺凌,朝不保夕。對生與死,說不上雲淡風輕,雖然仍然恐懼,卻也能坦然面對了。這,就是成長。本來應該錦衣玉食、一生富貴的皇子,卻因時局崩壞,迅速的成熟起來。

董卓死後,劉協還未來得及鬆一口氣,結果因為朝廷處置不當,涼州系起兵反叛,攻破長安,收三輔官與司徒王允等下獄殺之。幸好他出面好言撫之,並賜以高官顯爵,這才安生下來。可惜,武人秉政,局勢越發糜爛。

這長安,待不下去了。

劉協早就想走了。投奔誰,他也細細思考過。之前因為擔心有性命之憂,他的第一首選是益州,第二首選是幽州。

劉焉與劉虞都是宗室長者,想來若是能去益州與幽州,再自請去帝號,檄書與天下諸侯共尊皇兄劉辨。這樣使四海之內,令出一人,再有俊傑相助,大漢再度中興,必然不難。

如今天下諸侯各自割據一方,自己若還在長安坐等,大漢必定分裂。數百年炎漢基業,皇兄他不在乎,自己在乎。真若是大漢葬送在自己兄弟二人手上,死後又有何面目去見諸位先帝?

貴人伏壽,乃伏完之女,伏完,曾為五官中郎將,尚漢桓帝女陽安長公主,生五男,另有妾生一女即伏壽,董卓行廢立,以伏氏道德家風,選伏壽入宮掖,以奉天子。伏完隨遷執金吾。伏壽比劉協還要大幾個月,清麗的小臉滿是憂鬱:“陛下,此事重大,是不是再多考慮考慮?”

萬年公主亦勸:“陛下,可召忠直之臣密議,如此大事,無大臣配合,絕無可行。”

天子也知道,沒幾個心腹臣子為己奔走,別說逃出長安城了,能逃出這皇宮就很不錯了。於是召伏完、楊彪、劉範、劉誕、劉和等人入內奏對。

國舅伏完自不用說,楊彪乃四世三公、弘農楊氏之後。此時在朝為司空。劉範、劉誕乃益州牧劉焉之子。在朝隨駕。此時劉範為左中郎將,劉誕為治書御史。劉和為幽州牧劉虞之子,亦在朝隨駕為侍中。

這幾人,可以說是根正苗紅的大漢忠臣,絕不可能與涼州系攪和在一起。諸人得了旨意,入內來見天子。

天子屏退左右,對諸人一拜,泣道:“諸卿救我!”

眾人大驚,連忙避讓,驚道:“陛下何故如此?”

天子哽咽道:“自董賊亂政,脅我來此,數年矣。數年間,董賊視朝廷威嚴如無物,隨意踐踏之。幸蒼天保佑,董賊已死。且皇兄與太后得脫,於洛陽復位。我今意欲東歸,自去帝號,共尊皇兄,以使天下令出一人,保我大漢紹統不絕。還請諸卿助我!”

眾人沉默不言。天子東歸之意,他們早就有所耳聞。想不到天子執念如此之深。到現在仍然念念不忘。可是,這東歸,豈是那麼簡單的?

劉協見眾人沉默,雙目含淚,啞聲道:“我死不足惜,惟願大漢數百年基業不斷,如此,便死也甘心。諸卿乃我大漢忠良之臣,還望諸卿看在我劉氏曾有德於天下,助我一臂之力!”說完,又再拜。

眾人唏噓不已,忙忙扶走。

楊彪心潮湧動,看著面前這個小小少年。這孩子,雖然貴為天子,卻在幾歲時,便為董卓所脅迫,擔驚受怕好幾年,是以到了如今,不但身材瘦小,臉色蒼白。身高也不高。可就是這麼一個瘦弱的身體內,卻擁有著一顆灼熱無私的心。罷罷罷,既然天子都不畏死,一心為天下、為大漢謀。我家世代為漢臣,又豈能畏手畏腳,甘於人後?

伏完一生謹慎膽小,站在楊彪身後默不作聲。聽了天子鏗鏘堅定的語氣,只覺此事勢在必行,又覺此事毫無希望,必敗無疑。心中愁苦,把眼一瞥,見女兒伏壽俏生生的站在天子身後。心中不禁又一痛。他膝下五男,卻只有一女,雖然女兒不是公主所生,但對這寶貝女兒卻是疼愛得緊。想到此事若敗,天子或許無恙,諸臣與伏家、還有女兒,只怕是要當這替罪羊了。心中一嘆,道,我可憐的孩兒。雙目不禁流下淚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