僕人轉身就往後院去,此時,一個聲音由遠至近的傳來:“主公!主公!”
公孫度把眼一瞧,卻是陽儀,又驚又喜,道:“陽卿怎的還在此處?”
陽儀不回,卻一把抓住公孫度袍帶,急道:“主公怎的還在此逗留,可隨我速走!”
公孫度不動,笑道:“陽卿,天下之大,何處是吾容身之地?今便死矣,不負我縱橫遼東一場。汝可速走。”
陽儀泣道:“自隨主公至遼東,某深受主公厚恩,今襄平有此厄難,吾豈能背主而逃?吾亦願從主公死此地。”
公孫度再勸,陽儀只是不聽,於是主臣數人,痛飲一番。在青州軍堪堪殺至府前時,縱火自.焚,一把火把偌大個侯府燒了個精光。
黃忠率眾將入了城,見公孫度剛烈如此,也不禁為之嘆息。事後收斂屍首,卻只發現公孫度、陽儀,以及諸衛士僕從,公孫度家小卻不見影蹤。黃忠捋須道:“襄平既破,遼東已平。無名之輩,便也罷了!”
於是一面讓盧敏、崔琰兩人安排人手撫民,一面往青州報捷。同時分兵,讓關羽率眾往玄菟,太史慈率眾往樂浪。分取兩郡。
國內城,高建此時在王宮中,一五一十的把自己在番汗城遇公孫康兄弟的事給高句麗王詳詳細細的說了出來。
然後道:“父王,公孫康道若父王遣援兵,他將割玄菟以讓我高句麗。不知父王意下如何?”
高句麗王半眯著眼睛,聽完了便道:“王兒此番表現得不錯。此事待我與諸臣細細議過,再作計較。”
高建聽了父王誇讚,心花怒放,退下之時,又道:“父王,兵貴神速,還望父王抓緊時間吶!”
第二日朝議,高句麗王就把這事給諸臣說了,讓他們議議,可行不可行。
諸臣七嘴八舌就說開了,有些便說公孫度這匹夫,動不動就朝我們動刀子,這次便要按兵不動,看著他死才痛快。
有些便說,只怕還是要救一救,公孫康說得有道理,中原甲兵素來精銳,連公孫度都抵擋不住,更何況我們。若是公孫度一滅,那什麼青州軍又要來打咱們,怎麼辦?
有些便說,瞎說!遼東乃是幽州牧劉君侯麾下,只是被公孫度私佔罷了。聽聞此番青州軍跨海來擊公孫度,亦是為了報公孫度昔年擅自出兵征討東萊之仇。和我高句麗有甚關係。且幽州劉君侯素來仁厚,不喜動刀兵。只要我高句麗不主動挑起邊畔,想來將來遼東不管是幽州還是青州作主,兩家必然相安無事。大王沒必要出兵救公孫度,以免觸怒青州……
大臣們分成幾個團伙,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吵得高句麗王腦袋都快爆炸了。高句麗王想著遼東肥沃的地盤,又不清楚青州軍底細。瞻前顧後的,大臣們提的一條條意見,都被他給否決了。
最後,有個傢伙揣摩出了高句麗王的心思,於是進言道:“大王,咱誰也不幫,不幫公孫度,亦不幫青州軍。只是玄莬乃我高句麗故土,王城亦在彼處。不得不取之。青州軍與公孫度對峙,想來無暇顧這些小事。不如我高句麗出兵,直取玄菟,收復故都。便是青州軍與幽州劉君侯知曉了,應該也會諒解的。”
自從王莽部將嚴尤誘殺高句麗王、高句麗從此獨立以來,遼東與高句麗便一直在打個不停。建武四年,遼東太守徵發大軍擊破高句麗,高句麗王被逼遷都到如今的國內城。雖然名義上一直向漢王朝朝貢,但高句麗卻一直未曾停止過蠶食遼東的土地。而百餘年來,斷斷續續的戰爭,也一直沒有停過。
所以,剛才這個人講的一番歪理,也說得過去。可不是麼,不是你們漢人無故殺我先王,我們高句麗人還在玄菟住得好好的。用得著退到這裡來麼。高句麗王一聽,一擊掌,著啊,說得太好了,就是這個理。
玄菟是我故土,高句麗縣是我王城,為何不能為我所有?如今青州軍與公孫度打生打死,咱便出兵取了玄莬,先吞到肚子裡再說。到時大不了再往劉幽州那裡哭訴一番,多進點貢好了。
他卻是忘了,大漢曾發出來的那振聾發聵的聲音:“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無數的漢家兒郎,拋頭顱,灑熱血,便一直是這麼做的。就算是中原大亂,公孫度割據遼東,他也是這麼做的,無愧一個漢家兒郎的本份!
可惜,一貫的貪婪已經矇蔽了高句麗人的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