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千板楯蠻兵飛山越嶺的奇襲之下,不過旬月,函谷關便落入劉備之手。可是還沒來得及高興,劉備在接到洛陽密報之後,便勃然大怒。
時荀彧在側,他在劉備身邊多年,從未見劉備有如此失態之時。不禁疑道:“主公,洛陽出了何事?”
劉備把信函扔到荀彧手上,怒道:“文若自己看罷,依我之見,亂天下者,袁本初也!”
荀彧一目數行,草草看完之後,也不禁驚呆了。他袁本初想做什麼?函谷關既下,西征一片光明,董卓敗亡在既,他竟然不思舉兵西向,卻在洛陽合縱連橫,鼓動諸侯重立弘農王,而密報中指出,何太后竟然也心動了!好個唯恐天下不亂的袁本初,好個不識大體的何太后!
荀彧面對如此之事,也不禁心神搖動,不知如何是好,抬頭看著劉備,訥訥道:“主公……”
劉備嘿然一聲,雙眸神光湛然,道:“我為大漢宗室,豈能坐視袁紹行如此之事,他想學董卓,也得看看天下人肯不肯!來人,擊鼓,聚將!”
劉備留了眾將率大軍駐紮在此,只率了劉恪與荀彧以及一千親軍,一路疾馳往洛陽而去。
劉備一路風塵趕到了洛陽,求見袁紹。袁紹一臉喜色的把他給迎了進來,似乎沒有看到劉備鐵青的臉色似的,還沒等劉備開口,便說道:“玄德來得正好,我正欲有事與你相商。來來來,先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平原王,先帝之叔;這位是河間王,先帝之侄,同為孝穆皇之後。你們同是宗室,可得好生親近親近。”
劉備憋了一肚子的話,就這樣硬生生的給壓回去了。看著在座一老一少兩個王爺,劉備心中不得不給袁紹點個贊,不愧是袁本初,好手段。
劉備自然想得到袁紹請了兩位王爺來此幹什麼。平原王劉碩,漢桓帝幼弟,建和二年,追封劉桓帝父劉翼為孝崇皇,建廟、陵祭之,陵名博陵。封劉碩為平原王,於博陵奉祀;劉陔,孝穆皇劉開玄孫,繼承劉開河間王一脈爵位傳承,與當今天子、弘農王同輩,為其堂兄。在安平王劉續、甘陵王劉忠皆死的情況下,漢靈帝一脈最親近的,便是這二人了。袁紹把這兩位王爺請過來,自然是為了重新立帝之事。
劉備強抑滿腹心事,向兩人一禮,道:“劉備劉玄德,見過大王!”
劉碩六十多了,滿頭華髮,他一臉笑容的虛扶道:“廣陽侯,你我既是一家人,便不必多禮。”
劉備心中腹誹,誰和你是一家人了?你們是漢景帝皇六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我是皇九子中山靖王一脈,雖然是同一個祖宗,可幾百年風雨了,劉氏皇族開枝散葉,所繁衍後人不計其數。誰認識誰呀。可千萬別這麼套近乎。
劉備與兩人敘禮畢,便於下首坐了下來,卻不說話,只是拿眼一直看袁紹。劉碩笑眯眯的開口道:“廣陽侯便不想問問,我與河間王如何到了此處?”
劉備真的不想問,他只想單獨和袁紹談談。可人家平原王發話了,劉備只好硬著頭皮道:“備乃小輩,王爺直呼我字便可,廣陽侯之稱,備實不敢當。”見平原王點點頭,一雙渾濁的眼睛卻死死看著自己。劉備又只好繼續道:“那麼敢問兩位大王,為何遠離封國,到了洛都?”
劉備的話裡面,暗藏機鋒,無天子詔令,藩王一律不得擅離封國。平原王人老成精,自然聽出來劉備話裡的意思,不過他不置可否,捶了捶膝蓋,笑道:“本王與河間王在封國自在逍遙,原也不想爬山涉水,遠離封地。然則太后有旨,著令我倆前來洛都,說有大事商議。此事關係到我劉氏皇統,關係到我大漢江山。既是家事,又是國事。於是迫不得已,只好遠來此處。”
劉備還未答言,袁紹就冷幽幽的來了一句:“玄德,我與諸侯商議,欲立弘農王為帝,你覺得如何?”
劉備縱然已得密報,但袁紹當他之面說了出來,劉備還是不禁一陣心亂,劉備想了想,道:“自古廢立之事,不可不慎。今天下播亂,而頑兇未除。備一介末進,名位不顯,如何敢妄議廢立。”既然得知太后心意已決,又有袁紹等實力派和宗室長輩一力支援,劉備是不打算摻和了。
袁紹笑道:“玄德何出此言,你先帝時便已見擢用,聲名播於四海,且又是宗室之後,如何議不得廢、立?”
劉備沉默良久,乃道:“若本初欲知我意,我便直言相告。此非廢立之時也,天下,再也經不起震盪了。言盡於此,本初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