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洛陽城中開始流傳一首童謠,“東邊一個漢,西邊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董卓對此,竟然深信不疑。於是不管滿朝文武苦勸,執意要回長安。或許在他心中,長安離涼州更近,更安全罷?
當然,回長安前的第一件要緊事,便是把仍在涼州與叛軍對峙的皇甫嵩給弄回來。這還不算完,還有蓋勳,把他也弄回來,才能安心。
時皇甫嵩為左將軍,領兵三萬,屯駐扶風。蓋勳為京兆尹,為防叛軍,募兵五千,知董卓進兵洛陽後,莫名又增兵至一萬。董卓心知肚明蓋勳這混蛋是防著自己。
當時董卓行廢立之事時,蓋勳就寫了封信來罵董卓:“……昔伊尹、霍光權以立功,猶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終此?賀者在門,吊者在廬,可不慎哉!”
蓋勳聞關東諸侯並起以討董卓,心中大喜,於是去信皇甫嵩,欲聯合皇甫嵩一同起兵。結果皇甫嵩這個傢伙竟然拒絕了。理由很簡單,名義上,董卓乃是相國,他們又沒收到天子的旨意,以下犯上乃是壞規矩。然後涼州叛賊未平,到時大軍東進,涼州叛賊作亂,尾隨於後寇掠三輔,為之奈何?
蓋勳兵少,見皇甫嵩不同意,便無可奈何的放棄了起兵這個想法。如今接到董卓調令,蓋勳笑道:“皇甫義真不聽我言,如今入洛,乃羊入虎口,生死未可知也。”
蓋勳在長安,等到了皇甫嵩,兩人一同結伴入洛。此次,董卓徵皇甫嵩為城門校尉、蓋勳為議郎。兩位手執兵權的重臣,瞬間成為朝堂中可有可無的人物。
劉備,曹操一路前行,兵臨滎陽時,天公不作美,下大雨了。其實劉備的軍隊,在下雨時並不是不能作戰,奈何友軍曹操作部,全是家僕村夫亡命徒組成的,缺少訓練,全無軍紀。一路行來,都不斷有人開小差逃跑的,要是下雨天強行行軍,只怕就要營嘯跑個精光。劉備又不可能拋下曹操,只好陪同一起紮營了。剛好糧草有些不濟,便一起等等鮑信好了。
這雨下起來就沒完沒了,等啊等啊,劉備沒等到雨停,倒是等來了一個讓他哭笑不得的訊息:公孫度在遼東自立為遼東侯了。
公孫度,字升濟,遼東襄平人。其父避官不做,隱居玄菟,於是公孫度隨父在玄菟郡紮根。公孫度曾為玄菟郡小吏,後得玄菟太守賞識,被公府闢為尚書郎,轉任冀州刺史。後因謠言去官。丟了官的公孫度在家無所事事,幸好他有個好老鄉徐榮。徐榮是公孫度少年時期的伴當。兩人一起長大,交情很是不錯。剛好董卓入京,清洗百官。於是徐榮向董卓舉薦公孫度為遼東太守。
本來大漢有個三互法,做官都要避開原籍的。結果董卓亂政,胡作非為,也不管這麼多了。就立刻準了愛將所請。讓公孫度這個遼東土著為遼東太守。
公孫度任遼東太守,頓時就在遼東引起一陣波瀾。遼東大郡,玄菟小郡,什麼時候輪到玄菟的土包子來任我遼東太守了?更何況這個土包子還是以刀筆小吏起家。風言風語驟起,傳到了公孫度耳中。公孫度怒了,這下好玩了。
一郡太守,乃一郡之軍政長官,本來權利就極大,更何況是亂世之中?公孫度一到任,就把襄平令公孫昭給抓了,用一種極度侮辱的形式,笞殺於鬧市之中。原因無他,就是覺得公孫昭看不起他公孫度,曾讓他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做了伍長。
他公孫度的兒子,一個個如龍似虎,豈能為老兵?還僅僅只是一個伍長?公孫昭死得冤死了。山高皇帝遠,還因戰亂而阻隔音信,家屬想入京申訴都沒辦法。
公孫度殺了個公孫昭,還不滿足,又找了藉口,把郡中大豪田詔等百餘家,殺得乾乾淨淨。這真正是坐在家中,禍從天降。不過,誰讓公孫度手中有兵呢?
等公孫度把郡中能威脅到他的“刺頭”都殺了個乾淨,全郡再無一個反對的聲音後,他滿足了。
公孫度掌權之後,招募大軍,東伐高句麗,西征烏桓,把異族在遼東郡內的勢力一掃而空。當然,公孫度還是有真本事的,率軍屢戰屢勝,一時之間,威行海外,號令所至,莫敢不從。
人是很容易膨脹的,公孫度在連番的勝利下,就開始膨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