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了羌渠,諸部大人議立單于,本來要立於夫羅,也只有他最有資格。但諸部大人覺得自己剛殺了於夫羅他爹,再立於夫羅為單于,要是這熊孩子繼位之後對自己部落進行血腥報復,提起屠刀大開殺戒怎麼辦?
商量來商量去,剛好於夫羅又統兵在外,又心向漢室。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另立了須卜骨都侯為單于。
這也是漢室日漸積弱,否則南匈奴豈敢如此?
於於羅在河東,聽聞訊息,大驚失色,進退不得。只好駐兵河東,自己率了親信進京哭訴。漢廷自己內部亂成一團,還有心和於夫羅打太極拳。告訴於夫羅暫時不要回去,先幫大漢平了張純等人的叛亂,然後朝廷自然會支援你登位做單于。
於夫羅也不是傻子,見漢廷態度曖.昧,索性就停留在河東觀望,並使人暗通白波賊以為臂援。
大漢朝廷的威信也是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平四年,涼州刺史耿鄙被叛兵所害。今年三月,幷州刺史為休屠各胡所殺;六月,益州賊馬相又殺益州刺史郗儉。
短短年餘,屢失重臣。天下不禁惶然。一時之間,三州所在守令,紛紛棄官,望風而逃。於是太常卿劉焉上表,奏曰:“……是時四方兵寇,而刺史威輕,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輒增暴亂,不若改建牧伯,鎮安方夏,清選重臣,以居其任……”
劉焉,江夏竟陵人,大漢宗室,魯恭王之後,曾任南陽太守、宗正等職。他也是見大漢亂象紛紛,估計祖宗氣數難繼,於是提出這個建議,想全家遠遷到交州去避亂。結果天子一聽,大感興趣,表示要考慮考慮。
後來天子一想也對,不如就置州牧,讓三公九卿此類重臣擔任,讓他們擔負一州軍政重任,來替自己分憂解難。公卿出使地方,自己又可以重新提拔一批人。而地方的煩惱,則全推給州牧,他們解決不了,便治他們的罪。反正不讓地方事務再來煩自己了。
天子第一回難得沒有聽中常侍的勸,一反常態的批准了建置州牧的提議。又覺得姓劉的宗室還是比外人要靠譜,於是出劉虞為幽州牧、劉岱為兗州刺史、太僕黃琬為豫州牧。
至於劉焉,本來求為交州牧,但在等候旨意期間,有術士陰告他說益州有天子氣。於是劉焉心中一動,覺得天下如此亂象,而益州與中原隔絕,自己可能沒有機會了,但說不定培養培養兒孫,這王氣是否就能應在後輩身上?
於是劉焉使錢買通中常侍,詔書下來,出劉焉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
因荊州刺史****征討武陵蠻之時不幸陣亡,而荊州刺史之位空缺,於是劉備也在議中,可惜他向來不喜歡結交內朝官,又與何進等勳貴不熟。朝中無人替他說話,而中常侍更是恨他恨得牙癢。於是以劉備年歲太輕,資歷太淺為由,拒絕其職位討論。
朝堂之中波詭雲譎,暗底下無數較量數場,於是各地職位紛紛補齊。而其中,卻沒劉備什麼事。荊州刺史去了****,又來了一個王睿。這傢伙,劉備真不知道是從哪兒冒出來的。估計又是在朝中使了錢的。
劉備就這樣,不尷不尬的客居荊州。天子也不讓其解散部隊,也不讓其領一地太守之職以養軍,也不調其去涼州或幽州平叛。反正就是不聞不問不管了。
不過劉備也不在乎。像他一樣的人多著呢,皇甫嵩在三輔,帶了一枝軍,也沒人管;於夫羅在河東,也沒人管……
劉備知道,雖然自己是處於放養狀態,但這種狀態也維持不了多久了。到明年,天子身體不大好時,肯定就有詔命下來。就算來不及,自己也不用擔憂,到時孫堅孫文臺不是要討董嗎?自己一道起兵討董好了。
劉備此時,不禁有些痛恨起自己的名聲起來。名聲所累,註定他不能像董卓一樣,無所禁忌,為所欲為。董卓他可以拒不奉詔,擅自行動。反正他目光短淺,也沒個長遠打算。但他劉備不行,不說有無數雙眼睛盯著他。就說他以後還想要征服天下,現在就不能胡亂瞎搞。曹操到後面能夠一言九鼎,也是他一步步掃平天下後才掌握了話語權。就這樣內部還有不少人反對他,挑他的刺呢。
於是,他很有可能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董卓進兵洛陽,眼睜睜的看著董卓禍害得大家忍無可忍,關東聯盟一道起兵討董時,他才能夠有機會參與其中,兵發洛陽。
至於到時以荊州為基業,還是以幽州為基業,劉備還沒有想好。幽州和荊州都是好地方,幽州邊兵精銳,民風悍勇,又是自己桑梓之地。若能以幽州為基業,而後俯攻中原,天下可定。但幽州邊釁不斷,異族虎視眈眈,這也是一個麻煩。
而荊州,地廣民富,沃土千里,又是四戰之地,順江而上,可取益州,順江而下,可取揚州,出南陽兵鋒可指司隸、豫州,出零陵、桂陽又可直面交州……這麼一個好地方,劉備也不想放手。
轉念一想,劉備又忍不住發笑,他想去哪,目前還真不是他能決定的。除非他直接視朝廷如無物,抗旨不遵,否則目前的想法都是空想。
劉備忍了又忍,終於抑制住去和荀彧探討以何處為自己基業的衝動。打算靜觀其變。
感謝書友無名神火的打賞和支援,謝謝大家的點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