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漢皇劉備> 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 (1 / 2)

奏書到了朝廷,皇帝閱疏大怒,欲坐劉備誹謗之罪。楊賜、盧植等人力勸之。又有曹操、孫堅等人接連上疏,為劉備求情,言語之間,多有不平之意。

皇帝也知道自己這事幹得不厚道。前面真正賣力死戰的人,封賞甚少,而自己親厚近侍,也難免他們心中有怨氣。劉備就不說了,一方帥臣,最後只封了個都亭侯。而孫堅、曹操、傅燮等立功頗多的,也只是升遷而已。如果他們都得不到封爵,張讓等人又憑什麼呢?

算了,劉備也算是宗室之後,就不和他計較了,下詔斥責一番得了。真要治他的罪,劉備名聲大,脾氣烈,萬一鬧出什麼不好的事情就不好了。皇帝雖然不怕,但也知道自己的天下再也不能遭受一次黃巾起義般的折騰了。

劉備收到皇帝斥責的詔書,什麼話也沒說。他知道,皇帝若是一意孤行,誰也沒法阻止。除非是張讓等宦官。他上疏反對,也只不過是發洩下心中的怨氣罷了。發洩完了,該幹嘛還是幹嘛。

這日,劉備與荀彧坐談。劉備道:“文若,如今天下紛擾,涼州為罪。我受命鎮守荊州,如今荊州等地黃巾餘孽或剿或降,餘者皆銷聲匿跡,數月以來無所捕獲。我想請旨,將兵進討涼州,為國效力。文若以為如何?”

荀彧在荊州日久,見劉備軍備整齊,所馭卒士,軍紀嚴明,知道劉備從嚴治軍,便是打算以武力討伐不臣,以肅清天下。哪裡還有不同意之理,當下便笑道:“主公,某正有此意。我軍中健兒待戰久矣,主公可向陛下上疏請戰了。”

於是劉備便書奏朝廷,向皇帝請旨,欲率軍進涼州平叛。

先是,張讓等聞劉備反對他們封侯,心中怒氣衝衝之餘,卻又商討,這劉備老和他們過不去,為什麼呀?

對呀,為什麼呢?大家商量來商量去,發覺除了劉備,這次黃巾平亂中的許多帶過兵的將領好像都反對他們。於是大家覺得,是不是他們不是反對自己封侯,而是他們覺得他們自己沒有得到一定的封賞,不公平了?

於是有人提出,是不是給他們點好處嚐嚐?不過前提是以後不要來找他們的麻煩了。剛好京師有傳言說議郎傅燮隨左車騎將軍皇甫嵩等征討黃巾,立有殊功而未封侯,讓天下人失望雲雲。

於是一干宦官就派了個代表,中常侍趙忠的弟弟城門校尉趙延去拜見傅燮,並遊說道:“以你的聲望才幹,只要你以後不干涉中常侍他們的事情,就是萬戶侯也不是什麼難事。”

傅燮強抑心中怒氣,義正詞嚴的拒絕:“我未封侯,是命運不濟罷了。我絕對是不會向閹宦妥協,然後私下求官的。”

趙延悻悻而歸,然後告訴他兄長趙忠。趙忠大怒,與張讓等人一番商議,覺得不能讓他們覺得中常侍好欺負,要給他們點顏色看看了。

剛好曹操在濟南國得罪了一大票人。他們見曹操在濟南大力發展教育、扶持農業,嚴加治安。心想不能讓你這麼刷政績了。挪個位置吧。於是徵還曹操為東郡太守。曹操大怒,在他心中,濟南相和東郡太守其實無所謂,能做事就行。反正都是二千石的官職。但是自己辛辛苦苦做了一半的事情你把我調職,幾個意思?於是幾番上疏懇求留任,卻依然無濟於事。曹操只好長嘆一聲,依依不捨的離開了濟南國。這裡,他留下的一切痕跡,他未競的事業,在他離開之後,還會繼續下去嗎?

傅燮在朝中為議郎,喜歡議政,所言經常切中要害。張讓等覺得也不能讓這傢伙待在京師了,弄走吧,弄得遠一點。嗯,他不是反對棄涼州嗎?看來他對涼州感情很深吶,再一看,喲,還是涼州土著!好吧,就你了。剛好涼州在打仗,你去為涼州人民服務吧。於是傅燮被外調,拜為涼州漢陽郡太守。

孫堅,嗯,遠在涼州皇甫嵩軍中,那算了。讓他在那自生自滅吧,不然難道還要把他調回京師不成?

最後一個就是劉備了,這人,中常侍等都有些頭疼。劉備身上有名士光環,又是宗室之後,牙尖嘴利不說,打仗也很猛。名士閹宦們不怕,他們不知道栽贓陷害過多少名士了。但劉備這個名士和其他人不一樣,其他人好面子,重清名。劉備雖然也一樣,但他更趨向於實際一些,就是實用主義。而且,劉備智計百出,又喜歡謀定而後動。所以像對付黨人,對付前太尉陳蕃一般的手段,對劉備是沒有用了。

把劉備抓到京師來,搞不好他還能倒打一耙。當初詣闕上書之時都沒能讓他吃虧,反而讓他於獄中寫就《正氣歌》,成就此時之威名。再說了,劉備可不是一般的書生,人家十幾歲就隨尚書盧植平叛,于軍中歷練多年,多有豪傑相附。若激怒了他,雖然不至於造反,可遣使軍中高手或門客對自己幾個下黑手使陰招,沒問題吧?

當然,這些都是張讓等人的胡亂猜測,畢竟劉備的過往戰績在那裡擺著。前中常侍曹節和王甫也沒能奈劉備如何,他們心中又豈能不重視?再說了,他們能忽悠皇帝為所欲為,但無故逮捕一個有功之臣,再冠以莫須有的罪名,這事,就是皇帝也不敢胡來。於是張讓等悲哀的發現,沒有朝臣的支援,他們竟然有好多事情是做不成的……

對於劉備自薦去涼州,皇帝還是很歡喜的。有忠直的臣子願意為他的帝國效力,他又不是傻子,如何不喜?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