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張飛與荀彧,一路翻山涉水,總算重回了荊州。於洞庭湖畔見到了劉備。劉備得知荀彧到了,出營親迎於道旁。
荀彧一路風塵,甫到便見一人,儒冠常服,丰神俊朗,立於道旁,身後則有將校衛士相隨。心中便知此人便是劉備了。
於是連忙翻身下馬,正欲行禮,卻被劉備搶先一步,捉住雙手,大笑道:“文若,你我數年緣慳一面,今日總算得見。足慰平生也!”
劉備禮賢下士,荀彧心中暖洋洋的,不由精神一振,身上疲態盡去。而後深施一禮道:“有勞將軍惦記,荀彧些許淺薄微名,只恐有汙將軍之耳也。”
劉備執其手,往營中相引,笑道:“文若之才,天下皆知,今日何出此言哉!”劉備忍了又忍,終究沒有學曹操,對荀彧說你是我的張子房啊。
只因為此一時彼一時也,此時國有長君,而席捲天下的暴動也被平定了,許多人還對大漢心存希望,以為大漢或許能籍此中興。而荀彧,就是終其一生對大漢念念不忘的人。劉備此時只不過是朝廷的東中郎將,若此時將荀彧比作張良,那他豈不是自比為漢高祖?荀彧玲瓏之心,見面只尊稱將軍而不稱主公、不稱玄德,只怕是還想觀察一段時間,若自己如此,他聞之只怕會心生反感。
而到了六年之後的初平二年,那時大漢朝廷已經控制不住形勢,而地方諸豪已經在事實上割據一方了,想要做事,只能投靠一方豪強,所以荀彧棄官,先投袁紹,後投曹操,故曹操把荀彧比作張良,荀彧欣然接受。
劉備見荀彧的態度,便心知肚明。他也知道,這些讀了一肚子書的傢伙,心中也傲氣得很,你要他替你效力,你就得要有讓他認可的本事。否則,難!正所謂君擇臣,臣亦擇君。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不然荀彧也不會在袁紹那邊待了一陣,覺得這傢伙難成大事,然後出奔往投曹****。
於是劉備待荀彧為上賓之禮,每日不拘來去。自己則忙自己的事情,有空了,便和荀彧一起煮酒相談。從儒學到朝政,無所不包。卻從不主動提及招攬之事。
荀彧每日閒暇之時,便觀劉備軍隊操練,對軍事竟大感興趣,對劉備所制的佇列、軍營內務、衛生條例等一一詢問觀看。劉備知道了,也不去管。
如此月餘,荀彧終於忍不住了。這日,來見劉備,方落座,便直言道:“將軍有何志耶?”
劉備心中一笑,道,來了。於是正顏道:“某幼時失怙,家貧難以為繼。便只想著讀書入仕,以奉養母親。然自拜入盧尚書及鄭康成公門下後,受聖人之訓,立誓欲濟世安民,匡扶天下。於是乃有太學之狂言。時隔多年,然吾志亦不改。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爾!雖然此言甚大,然我自問本心,至於今日,所行之事,皆無愧此四句之言也!我雖欲信大義於天下,然智術短淺,孤身一人,奮力掙扎卻見效甚微,只能徒呼奈何。吾素知文若亦有兼濟天下之志。今得文若,吾道不孤,文若,可願助我一臂之力?”
說完,劉備目光炯炯的看著荀彧。
荀彧一笑,一正衣冠,振衣而拜,道:“固所願也,不敢請耳。穎川荀彧荀文若,見過主公。”
劉備連忙扶起,兩人相視一笑,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油然而生。
於是劉備奏書表荀彧為東中郎將署中侍郎,與簡雍一道總領軍機之事。
這日,劉備、簡雍、荀彧等正在閒坐。忽有小校來報,有天使來了,眾人一起迎出,一問。原來因北宮伯玉等寇三輔之地,關中鎮動,后皇帝下詔,遣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將兵討之,因不能克,皇帝詔問群臣方略,司徒崔烈覺得涼州徒耗軍費,不若棄之。皇帝頗為心動,於是下詔問詢公卿百官。
崔烈就是出了五百萬錢而位登司徒,後來皇帝覺得太可惜沒要一千萬的那個名士。他這番言論一出,當時就惹惱了一個人,議郎傅燮。傅燮字南容,涼州北地人,西漢時傅介子之後人。去年黃巾之亂時,皇帝詔命徵天下英俊,傅燮率北地郡士兵入京,被拜為護軍司馬,隨皇甫嵩一道出徵。後來多立戰功,在東郡時擒殺卜己等賊首,便是傅燮領軍所為。
後來論功行賞之時,因傅燮深惡宦官,與張讓、趙忠等關係不好。於是只是被拜為議郎而已。今天在殿上,傅燮一聽崔烈這番糊塗話,不禁大怒,於是跳出來道:“宜斬司徒,天下乃安!”
群臣張口結舌,不禁愕然。好麼,你要反對就反對,幹嘛說要把司徒都給斬了?三公之職,除了謀反,誰敢如此對待?崔烈更是漲紅著臉,惡狠狠的看著傅燮。
於是尚書楊贊出來奏道:“陛下,傅燮無禮,廷辱大臣,請陛下治罪!”
皇帝記性倒是不錯,還記得這個有功之臣,於是就問傅燮:“卿出此言乃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