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幾,訊息傳來,董卓兵至廣宗,與張角兩戰皆敗北。於是滿朝文武皆驚。不知劉備遠在荊州,是如何知道董卓必敗的。諸人皆嘆其才,劉備知兵之名由是響徹京師。
既然劉備沒有戳皇帝的痛處,攻擊宦官。那麼皇帝也就順水推舟,把盧植給放了出來,復拜其為議郎。宦官們知道了,雖然懊惱卻也無話可說。
八月末,九月初,皇帝下詔,命皇甫嵩、朱儁等部自東郡進圍冀州廣宗。於界橋兩軍大戰一場,各有勝負。廣宗黃巾此時糧草收集得差不多了,於是復退保廣宗。緊守城防,閉門不出。
而董卓因軍敗獲罪,被貶為庶人,灰溜溜的回隴西去了。而幷州軍乃董卓徵募之部曲,見董卓革職,其軍也自散去。不復為皇甫嵩等所用。
好在還有北軍諸將士在。見皇甫嵩軍到,不由欣喜雀躍。皇甫嵩將門世家,為人仁愛謹慎,盡忠職守,有謀略膽識,正是軍人最喜歡的主帥。於是軍心盡歸皇甫嵩。皇甫嵩得了北軍,如虎添翼也。
皇甫嵩與朱儁合兵圍了廣宗,見賊勢甚眾,乃於營中複議方略,宗員言及前北中郎將盧植之謀,皇甫嵩讚道:“盧子幹規畫之謀,吾不及也。”於是仍用其計,只圍不攻,每日使人觀陣,若黃巾敢出城,便以精銳擊之。如此月餘,黃巾困守孤城而不得出,糧草亦漸盡。
冬十月,安平國人舉報安平王劉續數罪,如貪汙、害民等,諸行不道,於是朝廷詔下,系而誅之,國除。此時,人們想到了前幾個月李燮堅持不肯讓安平王復國的事來。紛紛讚歎道:“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
皇帝聞言,復下詔命,拜李燮為議郎。
王允,字子師,太原祁人。少有大志,欲立不世功業,小時候便對自己很嚴苛,不但要時時背誦經傳,更朝夕練習騎射。他家世仕州郡為冠蓋。當時的介休三賢之一,太學生領袖,黨人八顧之一的郭泰郭林宗,見了王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與定交。可見大漢的王佐之才還是很多的。王允確實有才,不過蠢事也幹了不少,卻是遠遠比不過荀彧了。
王允年十九便出仕為郡吏,當時小黃門晉陽趙津貪橫放恣,為禍郡縣,王允討捕殺之。而趙津兄弟則出巨資賄賂宦官,造謠誣訴,當時先帝在位,聽信饞言,竟檻車徵太守劉質下獄死。王允因之送喪,為太守守喪三年而還。州郡無不讚之。回家後,復為吏。當時郡中有人謂路佛,從小便名聲不好,既無學識,也無品行。卻使人賄太守王球。於是太守竟召其欲補為郡吏。王允大怒,與太守王球據理力爭,搞得王球顏面不好看,下不了臺。你想想,一郡之守,安排個人都要被下屬嘰嘰歪歪,這如何豎立威信,統領一郡?都像王允這樣,以後說話還有人聽嗎?
於是王球便動了殺心,欲殺雞敬猴了。當時幷州刺史鄧盛正巡遊到此,聞此事,快馬馳傳,徵王允為幷州別駕從事。不是鄧盛,王允小命不保,再王佐之才,也是無用。經此事後,王允名聲益劇。
後來三公並闢,以司徒高第為侍御史。黃巾賊起之時,州郡長官多逃亡,於是特選拜王允為豫州刺史。他到任之後,連闢荀爽、孔融等名士為從事,在豫州大開黨禁,釋放黨人,盡得士人之心。而後選募勇士,與皇甫嵩、朱儁等商議,讓皇甫嵩等征討穎、汝等地黃巾主力,而他率軍討擊黃巾別帥,大破之。與皇甫嵩、朱儁等一道受降黃巾數十萬眾,於是一州皆平。
王允在豫州,撫慰百姓,勸課農桑,賑濟災荒。百姓皆感其恩。於是有黃巾出首,供上閹宦張讓賓客與賊私通之書信,王允大驚,細細審問之後,寫明張讓之罪狀,飛書報與朝廷。皇帝得報大驚,召張讓怒責之。結果張讓跪拜於地,又哭又鬧,手段用盡。皇帝心中一軟,竟不能罪之。
張讓由是得脫,卻於心中懷協忿怨,把王允給深深記住了。
皇甫嵩於廣宗,得知王允奏書朝廷發張讓之奸,不由嘆息,道:“王子師危矣!”奸佞當道,而忠臣受陷。這一威震天下、忠心耿耿的大帥,忽然之間心中湧起無限悲哀,對大漢的國運,也不禁悲觀了起來。
感謝書友草叢一隻倫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