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就有人抹汗了,儒家諸經多得不得了,然後根據傳承的不同又一分再分,比如《詩》又分為《韓詩》、《毛詩》;《春秋》又分為《左氏春秋》、《穀梁春秋》,後面的《易》、《尚書》皆是如此。又有歷代大儒作註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章句繁劇得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壓根就沒有一個總論性的理論流傳。
此時諸子皆被劉備之言所吸引,哪裡還想得到這人是之前他們看不順眼想教訓教訓的小師弟。劉備朗聲繼續歪樓:“蓋因昔年先師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殽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是故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至漢武之世,方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廣收天下篇籍,由是儒家方興。”這段典故大家都瞭解,《漢書-藝文志》裡面也有記載。
“然則我儒家果無領袖諸家之大義乎?非也,先師仲尼乃不世出之聖賢,豈無遺澤留示後人?儒家之大義,便在《大學》篇,便在格物致知!此四字乃我儒家之總綱,可為萬世不變之法統!”
好吧,劉備的目的到此完全暴露出來了,趁此機會,把格物學高高舉起,讓它成為儒家的一面永不倒下的理論旗幟,深入貫徹到諸學子心中,讓它去生根發芽。
“五郎,格物致知如何能為萬世儒家之法統,還請以教我!”
好,不怕你問,就怕你不問。劉備得意的一笑道:“之前格物致知,因為諸經之繁瑣,故歷代儒者未重視,且因章句之誤釋,故天下諸子皆以為格者乃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也。鄭師亦持此論。”說到這裡,眾人便笑,此時氣氛已經漸漸輕鬆。
“然則吾以為非此論。先聖所言,皆有深意,豈能如此解之?是以吾以為,格,乃窮也,物,乃理也。此物不拘外物及性分之物。天下之事皆可謂之物。天下之物皆有其理。格其物而知其理,然後致知,致德性之知,致見聞之知。從而知行合一!”
“既然天下之事皆可謂之物,天下之物皆有其理。那麼,農者,商者,兵者,法者,陰陽術者,醫卜之流者,我等皆可去格!我等皆可去窮其理,致其知!是故,儒家者,格物乃其根基主幹,而法家、兵家、農家等流,皆為我儒家之枝葉也!是故聖人有言,格物致知後,方可修身養性,誠意正心,繼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吾以為,此言大善!不知諸君以為然否!”
眾人已經傻掉了,格物致知還能這樣解釋?雖然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接受了格物乃是窮天下之理的說法,但沒有像劉備這般無恥的把諸家學說綁架在格物致知這四字上面。這太不要臉了,不過好像很不錯啊。好多士子已經開始興奮激動了。仔細一想,對啊,很有邏輯啊。如果格物致知按照劉備這樣來解釋,那麼我儒家領袖百家學說乃是理所當然啊!不就是這樣的麼?格物致知也很好理解啊,我向農夫請教如何種莊稼是格物,觀天象察雲雨而後知星相這也是格物,習騎射研兵陣也是一種格物,對呀,天下萬物就沒有我們不可去格的!先聖還真是聰明啊,為何我們沒有早一點發現這句話的原意呢?
劉備狡猾的一笑,大聲道:“諸家學說,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我儒家先聖,有大智慧有大仁心,於是有格物致知一論著於書間。惜哉此煌煌之言蒙塵數百載。自今日起,我儒家領袖諸家學說,奉天命,佐君王,名正言亦順矣!治國平天下,舍我者其誰?”
堂下諸子,聽了不由熱血沸騰,紛紛站了起來,舉臂高呼:“奉天命,佐君王!治國平天下,舍我者其誰?”
好吧,其實要是盧植和鄭玄在這裡,肯定會訓斥劉備強言巧辨,歪理邪說。不過他們卻也沒有辦法來反駁,因為劉備所提出來的,佔據了大義的名份,對儒家治世來說,太有用了。按照這樣下去,不用多久以後就沒有人自稱是法家傳人,兵家傳人,縱橫家傳人了。統統改稱儒家傳人!因為他們是透過格物致知獲得諸子知識的!
劉備這一通好說,說得他喉乾舌燥。雖然事發突然,他所發之言論還有不如意之處,但也算是能自圓其說了。他才不管什麼禮孝仁義呢,這都是統治者對治下之民要求的。真正的明白人,權臣豪強等,哪個講這個?小民百姓對天子很畏懼,在權臣眼中,廢立皇帝卻只若等閒。什麼天子天命,都是瞎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才是真理。劉備只想推廣他的格物學。一是為這個他所鍾愛的年代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二是他“專心”去研究格物後,不管盧植還是鄭玄,就不會對他的其他學問太過嚴苛了。就算他《五經》不通又如何,他依然是格物學的理論宗師,儒家的大功臣!
注:感謝江湖過客,,,,,兄臺的大力打賞支援,晚上還有一章回報。感謝大家的點推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