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漢皇劉備> 第二十三章 東萊故事(四)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三章 東萊故事(四) (1 / 2)

劉備詰問道:“管仲者,何人也?”

堂中眾人不知劉備何意,居然扯到了管仲的身上。思來想去之後,有人用孔子的話回答了:“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劉備沒等這人說完,便打斷了:“這麼說來,尼宣公也是很讚賞管仲的了?”

這人回答道:“是的,管仲乃大賢!”

劉備擊掌道:”對啊!尼宣公如此誇讚的人物當然是大賢了。可是這麼個大賢,為何在他的主公公子糾死的時候,沒有為他殉死,還做了他故主的宰相?“

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位,公子小白登位,為後來的齊桓公,處死公子小白,和管仲齊名的大臣召忽自殺,管仲為齊桓公所用。

這一段典故在坐之人無所不知,子貢曾經問孔子:“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於是才有孔子關於“管仲相桓公,霸諸侯”的回答。劉備這樣一問,眾人傻掉了,剛才還有一句被劉備打斷了沒說出來,就是:“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關於子貢的疑問,孔子作出了很好的回答,先是說了一通管仲的功績,然後說難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一樣,為了守小節而在山溝裡自殺而不被人知道嗎?

孔子的意思很明白子,像管仲這麼一個仁德的人,我們何必去斤斤計較他的德操呢?所以說孔子他完完全全就是一個實用主義者,這個例子也算是孔子版的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了。

劉備這就是當眾啪啪啪的打臉啊,孔子口中的仁德賢者,都這付德性,你們又有何資格來要求我為曹太守哀傷?況且我和曹太守壓根就不熟好不好?眾人想起自己剛才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叫得歡呢,不由得臉上火辣辣的。

這還不算完呢。劉備沒等眾人緩過神來,又問道:“不說管仲仁與不仁,之前有師兄言治國之道,唯禮唯孝。那麼,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是如何治國的?唯禮唯孝麼?”

堂下諸子,瞠目結舌,鴉雀無聲。尼瑪這才想起來,管仲乃是法家,重商業,立女閭(青樓),這才讓齊國漸漸壯大,成就霸主之業。偏偏儒家鼻祖孔子還不停稱讚:“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這時候,大家開始漸漸反思了。劉備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目光掃了一圈,發現包括盧敏在內,都若有所思的模樣,便開言道:“孔曰成仁,何為仁?仁之大者,為國為民,如管仲,縱其小節有虧,然德被天下,故宗師仲尼依然贊之為仁!”

劉備又道:“治國之道,豈在唯禮唯孝?禮者,分夫婦父子君臣上下,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禮與孝,人之本能也,常情也,治國平天下,豈可憑此?先秦之時,諸子之學並顯於世,兵者,墨者,法者,陰陽者,縱橫者,皆可稱儒。而後宗師仲尼出世,儒家獨領風騷至如今。國朝數百載,歷數三公九卿宰輔之流,或重法,或通兵事,或通經濟,或為雜家,何也?蓋因禮與孝,乃治國之表,其他諸術,為治國之根本也。”

一直說儒家,其實儒家諸經雖然很多,但沒有一個綱領性的東西,仁政王道什麼的,顯得很虛。而各代儒門名臣治國手段,無外乎法治,經濟,農家等等,而所謂的仁義禮孝,不過是成為了自身道德修養的一種要求罷了。你是名士便可以不拘禮;你是不可缺失的大臣,父母死了便可以奪情不守孝;至於仁義,對政敵,對外寇,對仇人,就從未見士大夫講過仁義。都是恨不得你死我活。

這個時候,有人已經思想混亂了。尼瑪,從小所學的不是這樣的呀,不過劉五郎講的又好有道理,其實士子們又不傻,這種情況他們潛意識裡早就知道,只是沒有人提及,他們就強行讓這種想法休眠罷了。

劉備繼續推銷他的觀念:“道家有《道德經》,兵家有《孫子兵法》,然則儒家大義散於諸經之間,《詩》長於禮樂,《易》長於卦辭,《尚書》、《春秋》長於史,《禮》則長於禮儀,何哉?”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