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原主“劉備”也倒黴,三歲死了爺爺,五歲死了奶奶,到八歲這一年,他父親劉弘又落水受驚,從此一病不起成了個藥罐子。等到把數代積攢下來的家產花得差不多了,劉弘便雙腿一蹬走了。留下劉備和他娘,一對孤兒寡母。據史書所載,後來劉備還曾數喪嫡室。就是說老婆也死了好幾個。好嘛,簡直就是一個天煞孤星。
劉備他娘傷心過度,臥床不起,族裡長輩把劉弘的喪事剛辦完。劉備又病倒了。父親去世了,悲痛惶然不說,還要跪在靈堂前哀哀切切迎來送往。畢竟是小孩子,身子骨如何經得起這般折騰。強撐著一口氣,等把父親送上山,這口氣一洩,人便暈了過去。
劉弘也是和自家夫人生養了許多娃的,但養活養大的卻只有劉備這一個。劉備這一暈倒,劉備他娘便慌了手腳,也不顧病體難撐,日夜守著兒子,自家夫君已經沒了,兒子已經是她唯一的支柱了。若是有個萬一,她也活不下去了。
劉備高燒不退,胡話連連,幸好一晝夜後便醒了。守著的族人聞訊,嘆了幾聲五郎果然是個有福氣的之類的話,便各自散了。劉備他娘望著活過來的兒子,喜極而泣。卻不知道,她的兒子,軀殼還是那個軀殼,靈魂卻不再是那個靈魂了。
劉備醒過來後,也不說話,只是沉默。他娘和親人只當他是哀痛父喪。等他娘病體稍好之後,他便提出在他父親墓旁搭個小棚為父居喪。大漢數百年來提倡以孝治國,若是一個人恪守孝道,那麼便會得到無數人的誇讚,名氣大了甚至會被察舉為孝廉出仕做官。什麼是孝廉?孝順親長,廉能正直麼。風氣如此,他阿孃與叔父劉恭雖然捨不得,卻也只能依了他。
既來之,則安之。抱著這樣的心態,劉備離群索居了三年。這三年,苦讀不輟,也使他徹底的融入了這個世界。
三年後,劉備孝滿出關。回到家後,卻悲催的發現,他家窮得快揭不開鍋了。經濟情況非常非常的不好,若是此時的大漢帝國允許破產,劉備立馬就要去郡縣登記了。父親劉弘臥病許久,家中那點積蓄花了個精光。他阿孃因為悲傷過度,身體也不好,不能勞作不說,反而時常要抓藥滋補身體。這幾年,要不是叔父劉恭和一些族親一直在接濟,只怕早就垮了。叔父習武之人,花費巨大不說,更是個不善理財的直爽漢子,綠林道上的黨徒又多,錢財來得快,去得更快。之前父親劉弘在世時,反而時常要賙濟劉恭。如今叔父能接濟自家,只怕他自己的日子也是過得苦巴巴的。
劉備一回來,自然是要考慮養家餬口這個難題。他和叔父雖然是血脈至親,卻也已經各自一家,縱然嬸孃和善,長期依賴叔父也不應該。再說了,只要有手有腳,還怕養不活自己?
當然,織蓆販履這活他是肯定不想去幹了。歷史上的他還沒被那些官二代、******們鄙視夠嗎?就因為這個,後來什麼人見了他都會來上一句織蓆販履之輩。嘴上不說的,心裡的腹誹那是妥妥的。搞得前面十幾年,沒幾個士人來投奔他,好不悽慘。
既然他來了,自然不想因為這個原因再被人詬病了。況且,他也不會這門手藝,那織蓆的便只能是他阿孃了。劉備覺得自己穿越一千多年來到這裡,不幸中的萬幸便是還有著這麼一個無條件疼愛自己的孃親。他又如何捨得讓自己的孃親再受苦受累?其實日子本不用這麼苦的,只是自家阿孃性格外柔內剛個性要強,尤其不愛欠人情。不然也不至於咬牙苦撐到如今了。至於自己的舅家,數年前的一場匪亂之後,早就沒人了。
劉備冥思苦想了好幾天,什麼造紙,開礦,鍊鋼,做火藥,造玻璃,開傢俱廠等諸如之類的想法被他一一否決。有些他不會,有些他會的,卻又沒有這個本錢和時間,更沒這個力量來掌控這一切。有些東西,等他根基已固時再拿出來,效果會更好。俗話說靠山吃山。樓桑劉家被群山圍繞,劉家兒郎往日裡除了種地,便是往山裡鑽。採藥,打獵,這都是生活中的好來源。劉備無奈之下便把目光投向了大山。
索性他這三年也沒閒著,除了整理資料、苦讀不倦外,便是隨著叔父劉恭習了一身好功夫,拳腳槍棒箭術,以劉恭的話說就是能拿得出手了。在劉備的再三糾纏下,劉恭終於把侄兒帶上了山。這些年他一個人要養兩家人,實在是吃力,有個懂事的侄兒來分擔,他自然心慰。
山上的獵物,大傢伙便往城裡送,換錢。小的便留下來,母子兩個補充營養。若有多餘的,便用來送人。不得不說劉備的母親,是一個很賢惠的母親。她屢次訓誡自己的兒子:“受過人的恩惠,便要銘記於心。現在你有些能力了,便要記得人家的好,你山中獵回來的,河裡面撈起來的,不時的每家都送些過去。也算是盡你我母子的一點心意。”
對於這些良言,劉備向來欣然從命。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去,此時已是熹平四年,曹家哥哥,袁家兄弟都察舉了孝廉,身上掛著“郎”這種閒職,正在洛陽快活。孫堅應該還在做他的縣丞,小霸王孫策和美周郎周瑜就是今年出世的,也不知道幾月生的。自己後來還娶了孫策的幼妹孫尚香,真是個不要臉的蘿莉控啊……
這應該是大漢最後的一段寧靜歲月了。想像著以後歲月裡的波瀾壯闊,劉備不禁有些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