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不見胎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不見胎骨 (3 / 3)

最後經過百餘次的反覆,才能將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殼那麼薄。

在關鍵時刻,少一刀嫌厚,多一刀則坯破功敗,稍不留神,一個喘息就會導致前功盡棄。

這樣的泥坯,還須經受攝氏一千三百多度的高溫焙燒的考驗,不裂碎,不變形,最後才能成功。

其珍貴和難得,就可想而知,所以人們稱薄胎瓷為神奇珍品。

在這裡要特別注意,器胚完成,也就是修胚完成之後,不是直接上釉。

上釉前,將精坯在750~800℃溫度中素燒。

上釉時,內釉用淌釉法,外釉用噴釉法。

裝匣採用特製的墊餅,使精坯平穩地裝入匣缽內。

燒成溫度跟陶瓷也完全不同,蛋殼瓷的燒成溫度為1280℃~1320℃。

有著之前製作蛋殼陶的經驗,現在再製作蛋殼瓷就比較簡單。

主要是改變胎泥,而且需要做的更薄,因為外面還需要上一層釉。

相比蛋殼陶,蛋殼瓷幾乎看不到胎骨,也就是隻能看到那層透明釉。

剛開始做,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陳文哲開始做的只能是杯子。

他做的是清代有名的十二月名花薄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每一個朝代都做一套十二隻杯子,也可以叫十二花神杯。

等熟悉了工藝,感覺能夠出精品,他才最終完成了一套康熙粉彩十二月名薄胎花瓷杯。

當然,之後順手做一件雍正琺琅彩梅花盌,也就是應有之意。

等這些作品,燒製成功,陳文哲才清楚為什麼,景鎮陶瓷素以“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特點,而著稱於世。

因為人家的工藝水平,真的牛叉!

也是此時,他才真正知道,真正當得起“薄如紙”一詞的,就應當屬薄胎瓷。

薄胎瓷,就應該是薄如蟬翼,輕如綢紗。

7017k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