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以來,瓷胎內外兩層的裝飾紋樣,對著光看去,象彩去追月,若隱若現,披光含霧,似畫中有畫,動中有靜。
過去生產品種只有40餘種,現在增加到了上百種。
過去只能少量生產,現在能夠大量生產了。
產品質量,現在更為精良。
當然,就算是現在在景鎮那邊,製作薄胎瓷器也是一種特種工藝,不是誰都可以製作的。
製作時,要精選原料,經過嚴格的精製後,用手工拉成粗坯。
再用各色工具,將厚度為十餘毫米左右的粗坯,精修至蛋殼那樣薄,入窯焙燒成即成。
以景鎮那邊的標準,也只有胎體厚度在1mm以內的瓷器,才能叫蛋殼瓷。
薄胎瓷精品的薄度,只有0.5毫米到1毫米之間,迎光處可以清晰地看見背面的圖案花紋。
所以它輕巧、秀麗,做工精緻,透光性好。
其中的經典肯之前已經說過,有青花、粉彩等型別。
在薄胎上描繪有青花紋樣,稱青花薄胎瓷;
描繪有粉彩紋樣,稱粉彩薄胎瓷。
不管制作哪一種,都必須要有合適的器胚,這一點要比燒製蛋殼陶還要更進一步。
要知道,薄胎瓷的坯體薄、強度低,製作過程中極易破裂和變形。
其製作從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繪畫、燒製,須經四十多道工序,全部採用手工,分三次燒成。
製作時,需具備高超熟練的操作技藝,執行嚴格的工藝規程。
配料時,為了防止薄胎製品在燒成中產生變形,以及提高製品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需增大氧化鋁在坯料中和氧化鎂在釉料中的含量。
有了這種技術,肯定更加方便加工器胚,其中尤以利坯和藝術加工最為精細。
利坯要經過粗修、細修、精修等反覆百次的修琢,才能將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
薄胎瓷的製作要求極高,特別是修坯,最艱難也最關鍵。
在修胚這一道工序之上,全靠工人嫻熟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