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碌碌,不知道做了多少蛋殼陶器胚,終於有一隻的器壁達到了要求。
雖然還是有零點五毫米,但這已經是他現在的技術水平所能達到的極致。
之後的工藝就簡單了,在用傳統手工輪製成型後,不上釉,在坯體晾乾過程中壓光、雕刻。
最後高溫燒結後封窯, 做焦煙滲碳處理。
這樣燒製出來的陶器,黑中透瑩,望之如金,堅實凝重;叩之如馨,給人以“烏金墨玉”之感。
這種形容詞,陳文哲並不陌生。
所以做到這種效果, 他也不會太過擔心。
畢竟他之前燒製的金磚,就跟此時的蛋殼黑陶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要做出一件成品,入窯燒製成功, 之後的事情就簡單了。
試燒結束,以後想要做什麼都可以。
做蛋殼陶最重要的就是練泥、拉胚和利胚,之後都是錦上添花,就算不做,成品也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只不過,陳文哲現在是為了鍛鍊技藝,所以能做的,能用的工藝,他都要做出來,用上去。
要知道,在薄如蛋殼的器壁之上雕刻,甚至是印花,都不是簡單的事情,還是需要一定的技術的。
陳文哲基礎紮實,加上他又肯努力,所以技藝水平提升的速度很快。
知道他突然之間感覺,不管拉胚還是利胚, 都變得十分輕鬆。
他已經能輕鬆掌握轉盤, 拉制出他想要的效果。
這個時候,陳文哲的拉胚和利胚技術,應該已經全面突破到宗師級。
因為他已經能做到零點二毫米的器胚,這是他的拉胚技術和利胚技術互相結合,才能成就的效果。
可現在他並不清楚這一點,他還在認真的製作各種器型的黑陶器。
現在他在仿商絹簡、仿青銅陶鼎,鏤空花瓶、浮雕瓶、筆洗、筆筒、葫蘆、香爐、煙壺、掛盤等。
這些器型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簡潔酣暢,古樸典雅。
當然,也可以弄得繁複一些,比如坯體刻花采用紅雕、淺雕、透雕等多種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