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多加紋飾,而這種薄胎瓷器,其上的紋飾多取材於自然景物,如松、竹、梅、菊、牡丹、鳥、蝶、魚、蟲等。
甚至可以汲取了剪紙、木雕、刺繡等藝術形式的特點,做出更加漂亮的樣式。
諸如雙層套的大肚子香爐,鏤空浮雕十分精緻。
還有腹部刻有龍鳳呈祥淺雕圖案的“龍鳳瓶”,整個瓶體都是雲型鏤空圖案,兩側有立體比龍對臥, 恰好為瓶的雙耳, 構思讓人叫絕。
現在畢竟不是古代,陳文哲可以接觸到的資訊,不算隋侯之珠,他也能透過其他渠道,學到很多技術。
現代人最大的優勢,就是研古創新。
所以現在一些陶瓷企業,在製作、燒製等方面,都較前人有了發展與創新。
陳文哲知道的,在製作上採用輪制與、模製、印壞、灌漿、手塑等方法;
在造型上講究美觀、古樸、高雅,形式多樣,各具特色。
陶面有浮雕、烤彩,並刻有古字畫等;
可以說融古老製陶工藝與現代美術、工藝於一體;
在做出各種器型之後,最後是燒製。
而這一步,一般採用高溫密封窯煙滲碳之法,這跟燒製金磚沒有太大區別。
所以陳文哲也有經驗,而且經驗還很豐富,畢竟這是少數他親自上過手的經驗。
在這最後一步,他肯定能做的更好。
比如根據不同要求,他可以分別讓陶瓷表面,達到毛光、烏光、漆光的程度。
接連幾窯都燒製成功,讓陳文哲自信心開始爆棚。
有了合格的蛋殼陶,再掛上一層釉,不就是蛋殼瓷了嗎?
相比蛋殼陶,還是蛋殼瓷更加漂亮,這才是陳文哲所追求的。
而這一次學習製作薄胎瓷,陳文哲很奇怪的發現,隋侯之珠內的傳承知識,居然是現代的技術最多。
深入研究了一下,陳文哲發現,以蛋殼瓷技術來說,還是現代人的技術更加厲害。
在這一點上,古代人真沒法跟現代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