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究表明,先人早在4600年前,就已經掌握了先進的封窯滲碳技術。
這樣可以讓瀰漫在窯中的濃煙,透過“燻煙滲碳”,將煙中的碳粒滲入坯體,而使其呈黑色。
龍山文化蛋殼黑陶的製作過程十分複雜,使用的陶泥全部是經過反覆淘洗的細泥。
所以,陶胎內不見任何雜質,其質地細密,幾乎沒有滲水率。
陶泥做好後,再經木炭燒製、出窯雕刻共十幾道工序,最終才能燒製成一件黑陶。
尤其是蛋殼陶杯,杯壁厚度均勻,最薄處僅為0.2—0.3毫米。
所以,即使是現代化工藝發達的今天,研究人員模仿燒製如此輕薄的陶器,也是相當困難的。
而黑陶的“燻煙滲碳法”也被載入世界工藝美術史。
陳文哲現在已經有了初入宗師級的練泥手法,所以學習龍山蛋殼陶的練泥技術,一點都不難。
至於原材料,此時就要用到現代一些瓷器大廠的胎泥。
像是蛋殼陶這樣的作品,任何時代,只要有人知道、見過,或者只是瞭解過,就肯定會想辦法仿製。
現代人也不例外,所以陳文哲想要買一些現場的材料,並不難。
當然,就算有合適的制瓷材料,龍山黑陶的製作工藝,也是肯定要借鑑的。
畢竟龍山黑陶器,也是他需要的。
既然想要做蛋殼黑陶,其中的蛋殼高足杯,是必須要燒製一批的。
而要燒製蛋殼陶,其他不說,只是一個泥胎的製作,就肯定需要好好研究一下。
陳文哲的家鄉就是齊魯,原來他雖然沒有學習過蛋殼陶的製作,但是他卻瞭解很多蛋殼陶現代的製作過程。
現在整個齊魯大地之上,已經形成仿製、複製、創新三大系列。
他們在仿古、移植、複製、工藝、觀賞、實用等六個類別當中,形成了300多個品種的黑陶品種。
7017k